《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 (第3/3页)
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君子终日乾乾,厉,无咎。”这一段正是本篇的中心要点。其意是“君子终日保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反躬自省,这样做就没有害咎”。《周易》一书就是为所处时代的“君子”(有国有家的受周王分封的血统贵族)们讲述的修身齐家与治国道理。这里正是为君子讲述了在政治仕途时刻警惕小心免遭祸患的道理。这正是王权分封制下里的儒学思想,只努力进取是不够多,还要居安思危,因为王权者的天下,为官者是充满着危险的,后封建社会里更是如此。西周是官僚制社会走向成熟的时代,《周易》作者看到了家天下里的政治风险。《诗》里不是已有很成熟的政治经验么?被认为是西周末期产生的诗歌,即“诗序”里所认为大夫刺幽王的两首诗,有这些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北山》) 《周易》一书是西周后期产生的,《周易》作者对王制天下里的政治风险是洞察的,才有首篇里就充满着政治忧患,告诫君子修身自省,才没有危害。 “或跃在渊,无咎。”本段还是比喻。若直译就是“龙飞跃起来,还是潜回渊里,没有害咎。”这寓意的道理是,君子在自己的职位上,能伸能屈,能进能退,则没有害咎。即不会出现灾祸。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本段内容前部是比喻,后部分是阐发出的道理。龙从渊中飞升到天空,这就寓意着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寓意着君子终于达到了理想的位置。这就是大人出现了,这隐喻着新的诸侯王国出现了 “亢龙有悔”是指“龙飞升的过高,就有了悔恨。”本段还是比喻,这是寓意着“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本篇最后一段是“见群龙无首吉”,也是作者提出避免“亢龙有悔”的方法,更是作者的政治愿望。即作者提出的政治主张是“见群龙无首吉”。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天上出现了群龙,若都想当领头的龙(即“亢龙”),那么,群龙之间,不就出现了恶战吗?这是有龙比喻地上的众多诸侯国君,并且寓意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本篇的文字并不晦涩难懂,也非深奥莫测。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乾》文的内容是讲“君子”之道,即为有国有家者讲为政之道,或叫统治之道。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上的比喻,其结果是“有悔”。若免于“有悔”,作者的政治向往是“见群龙无首吉”。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个人角度理解,即在为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就避免了“亢龙有悔”。而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那么,就是象征国家(诸侯国)间应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现群龙”(隐喻众诸侯国),“而没有首领(隐喻着都不争当霸主)才吉祥太平”,来表述其政治观。 在《周易》作者的时代,是诸侯国上升独立的时期,而西周末期幽王不正是被诸侯国君联合西戎的进攻下被杀,导致西周灭亡。《周易》作者应是生活在西周后期,作者看到的是诸侯壮大,强大的诸侯并不听命于周王。众诸侯犹如“群龙”,那么,“见群龙无首吉”就体现了作者的政治向往。并不是一龙为首的天下,作者希望的是“君子”共治天下的政治。 总之,《乾》是《周易》里的第一篇文章,所论述的也是首要的政治问题。即“天下”如何来治,有什么人来治的问题。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把脉政治,提出的政治理念“群龙无首吉”。也隐含着反对霸权,向往的是“君子”之间和平共治,达到天下太平。然而,《周易》一书的哲学思想被后来王权专制思潮所遮蔽。因为《周易》一书里的君子共治的哲学思想与王权专制思想是项背的,所以巫术迷信和王权专制思想里一次次把《周易》扭曲成卜筮工具格式,意在遮蔽其政治哲学思想。 我们通过《周易集解》里对《乾》卦内容注释来看,即使后来又进行过篡改,用数字带替以前所用《周易》里的名称作为繇题而变成爻题。无论将原创《周易》一书篡改成何种格式的外包装,但并没改变《周易》一书里的文字内容。其每篇文字还是那么多,其思想内涵也不应、也不能依外包装而改变。即使是数字爻题的《周易》外在形式,本无法改变文字上的思想内涵。可事实上因今本《周易》的外观形式而产生的所谓“易学”,却象蝼蚁啃噬着《周易》文字思想的精髓。使《周易》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更使人们越来越无法认识《周易》。正如从《周易集解》汇编汉唐多家对《周易·乾》卦内容的注释,我们通过那些解释,就能看明白其内容的含义了吗?不但不能,而且是更加的糊涂。这就是帝制里面对今本《周易》而生发出的一个学术怪胎——“象数理学”。 那么要问,现传承的是卦爻数字格式《周易》文本,而产生的“象数”易学。若是传承下来的是春秋《周易》文本(以《周易》六十四卦符号和名称做为每卦里的几个繇题称谓),因每一繇称上既有卦画符号,又有卦名称,不知后人又会附会出什么样的易学。是不是去注释每卦里的繇辞(还是那么多少的文字),其不更加的复杂。不过春秋《周易》文本格式是没有所谓的爻数之说,只有卦象,又有繇象(每繇题里的一个卦符号上的八卦取象)和繇名称之说,像今本《周易》而产生的“象数”注释法,难不成繇称式《周易》(春秋《周易》文本)也通过外在格式而产生出“象象字”(从一卦里的卦象和每繇题里八卦取象和繇名称含义,既取象又取字义而注释其繇辞内容)易学吗?以一书里外在格式而产生的学说,去解读书中的文字内容,却是中国帝制时代里的特有,也是世界学术史上唯一奇葩现象。用个不恰当比喻,犹如人的各种不同穿带(外在形式),而通过其穿带去解读各种人的人生内涵吗?能解释通呢?正如通过《周易》一书卦爻数字格式而产的“象数”易学,最终是不能对《周易》一书文字内容解读出真实的思想含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