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录_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解答(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解答(四) (第3/3页)

,而很多人却没有发现和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令人悲哀的,于是我提了一嘴,以后仍然会继续提及。

    八是关于成长。成长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阵痛的问题。我假借木香之口评论过“她心底是一个小姑娘,可是现实催着她变成一个大人。”她对于成长是持叛逆态度的,一来因为她性格本就佛系,喜欢随遇而安,没有规划,也没有危机感,在成长的烦恼一股脑儿来临时会手足无措。就像是迷茫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和世界面临深沉灾难时的表现一样。他们的梦,那个书本中所想象的柏拉图式的完美主义的梦,幻灭了。无情的现实和他们料想的完全不一样,而各种各样的选择让他们眼花缭乱,让他们应接不暇,最后,他们只能躺平摆烂,因为她们看不到世界的希望所在。二来是因为她的家庭对于她的溺爱,作为一个孩子,她生长在城市,生长在一个很爱她的家庭,成绩也很稳定,邻居待她也很有善,事业也很顺心,她没有遇到什么波折,所以她对于成长中的坎坷有些无法应对。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这是我本人的真实感受。中国的中学教育几乎是填鸭式式的应试教育,这是由于高考选拔考试的特殊性决定的,为了得到有限的优质的资源,每一个人都是小镇做题家。而大学一下子管理制度完全不同,几场简单的讲座显然是无法一下子让人适应的,但是学校对此的处理多数是让学生在混沌中自我探索。这是中国文化教育的一个大毛病,即在高中阶段管得紧,在大学管得松。无数人说过这个问题,但从没有人努力解决过,这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屈服于现实,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另一种是如果有机会有能力时,着手改善它。

    九是爱情。爱情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中充斥了几种爱情:木香的父母相濡以沫的爱情,看似其实并不完全相同,但是相互补充,一个沉默,一个唠叨。舒婷阿姨夫妇的爱情则是很典型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简单但是温馨,相敬如宾。植树对五月的爱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迷恋,这种迷恋来自于一种在高中高压环境下的想象,众所周知这不是一份健康的爱情,更像是一种偏执,一种寄托了完美的偏执。正是靠着这种偏执,植树考上了大学,脱离了苦海。而植树与初晴的爱,更像是两个在被社会允许的年纪,在心智成熟的年纪的相遇相知相爱,是两个正在发展上升的年轻人的爱情,注定充满了校园恋爱的浪漫温馨,相互砥砺相互促进。而初晴更是植树在人生灰暗时刻的救赎,这种救赎的意义让初晴这朵向日葵一样的女孩子的爱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神圣。木香和长谷的爱,像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像是错的时间遇见,便错过了一切。木香第一次试着去恋爱,长谷也确实优秀,可是木香心里还是追求那一份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爱情,即两个人相互契合,不需要牺牲和牵就改变,心有灵犀,彼此懂得。所以长谷和木香在形式上看是合适的,两个人都很优秀,有共同点,但是本质上他们的性格是不合适的,一个喜欢动,一个喜欢安静。木香喜欢上长谷,很大程度上是把长谷当成了一个植树的替代。这种动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感情必然结束。木香和植树更像是年少时期相互倾诉的伙伴,木香对植树有一种崇拜,一种对于完美的想象。而植树则是把木香当成了一个朋友,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的朋友,一个同他一样看似无忧无虑,实则装满心事,且多愁善感的人。他们两个太像了,所以无法做朋友,哪怕木香见证了植树最落魄的一段时光,知晓他心底最多的秘密。

    有关于文章的创作技巧

    这篇文章是我少有的写纯爱的故事,很琐碎,很简单,但是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第一,全文通篇采用了心理意识流的手法,这是我从中短篇小说家茨威格学来的手法。本来想要模仿日本哀伤青春小说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可是最后还是没能模仿成功。但是,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穿插全文。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人物的思想更加深邃丰满,不好的地方在于,就小说写作而言,这么多的论述,显得有点儿多余,对故事情节起不到推动作用。因为,按照冰山理论来讲,一个作家在小说中最多透露十分之一二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剩下的靠读者去领悟,不过我的创作观念是要主动输出一些东西,一些价值观。所以,有时候难免有些用力过猛的感觉。第二,情景交融。一方面情景交融是为了让天气和故事人物的走向一致,一方面也是题目季风象征的短暂美丽但终究会逝去的青春。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文章写作技巧,文中体现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第三,文中有大量的引用。一来是我本人致敬一些很有意思和哲理的书籍和句子,二来是符合文章人物的身份。因为在我的书中,大多数主人公都是具有很好的学识和修养的文化人,谈起书籍和哲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样虽然不接地气,可是会让书的立意深远一些,也能趁机推荐一些好书。

    第四,联想和象征。我其实对几个东西有特别的着墨,一个是一把伞,一个是织毛衣,一个是木香和植树分开的时间,还有一个木香联想出来的小女孩儿。伞是泛旧的,有岁月印记的,象征着木香对过去的缅怀和追忆,她有浓厚的恋旧情怀。而伞代表了过去的美好对她的疗愈和保护,这是她会爱慕植树的一个原因。织毛衣,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母亲只会织毛衣,借此表现母亲不喜欢热闹,爱好单一,但是为人很专一,且心地是善良的。也表现母亲因为家庭,变得负累,失去了精彩的生活,承担起了生活的责任。而木香说,去买毛线织毛衣,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木香打算对生活妥协,开始面对新的生活。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木香要给自己喜欢的植树送上最后一件礼物,从此告别过去。这里的织毛衣,是木香从女孩到一个女人的成长和无奈,也是她的勇敢和脱变。虽然木香和植树分开了七年,但是我一直在用十年这个词汇,一来表现分开的时间太长,尤其对木香而言,像一种煎熬;二来其实是一种感慨,一种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后,小女孩,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木香的童真和最后的理想主义,因为她最后飞到天上,会遇见小王子;一种是木香无助时候想象的倾听者,最后不过是个安慰,最后她还是要一个人面对潇潇的雨季和家庭的烦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