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丰宁王之秘 (第3/3页)
报捷不断的时候,宋端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北边那位王爷可好久没消息了!
隆治浑身一个激灵,急忙派人去查,发现自从十几天前老爷子抵达锦州开始就再没有过塘报。 各部大臣都慌了,到处找永王的踪迹,最后重新发现他的时候人已经到了河间府,而且身后还有辽东、幽燕跟来的八千骑兵! 第一仗是在郓城,任城卫指挥使到阵前和永王聊了一顿饭,然后鸣金收兵。 然后永王在陈桥过河进入开封释放了周王。得到周王十万两银子的支援,永王部队士气大振,掉头南下进入归德、亳州,最后回到自己封地永城。 在亳州正式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帜后,睢阳卫、宣武卫、永平卫、颍川卫全部表示了归顺,原本被调去镇压泌阳王的部队也掉头返回信阳。 最可乐是唐王和本县守军长官达成一致后带着自己的卫队来到泌阳,对城外虎视 眈眈的部队说我们自己家里兄弟子侄闹家务,与他人无关。 结果他轻易取得了一众领军高级将领的认可,泌阳解围。 和老朱家的靖难不同,在渡江之前这场靖难几乎一仗没打,人都不曾死多少,永王就已经拿到了大半个中原的控制权。隆治帝尝到了被军队高级将领和勋贵们背叛的滋味。 两场大战分别在湖北的安陆和黄州进行,忠于隆治帝的部队在湖北与永王、襄王、泌阳王的三王联军展开会战。 在长达三个月的反复拉锯后官军大败,最后在湖口全军被堵住退路进退不得只好投降,整个江北归于永王之手。 原本南方的士绅阶层很看不上北军,认为他们野蛮而且贫穷。 但是湖口之战结束后他们立即转向,开始宣传北军的勇猛善战和心向教化,更有不少南方籍大臣担心家乡经历兵灾,因此开始劝说隆治帝与永王和谈。 隆治十年九月,第一次和谈破裂,北军攻陷扬州、泰州,长安府、成都府和重庆府相继宣告支持永王监国,次年正月十二日,永王在永城正式接受监国之位。 隆治帝闻讯非常愤怒,决心调集各地军队北上,与监***在庐州展开决战。 但是三个月过去,奉命来京集结的部队仅有寥寥的两万人,隆治只好同意再开和谈。 然而四月初和谈的钦差还在路上,告急文书已经抵达金陵,监***开始大规模渡江,松江、苏州、常州、池州、九江全面皆失。 中旬,西路监***抵达上饶,东路已经进入东都临安。在这样的情势下,隆治帝不得不全面接受了永王的「建议」: 皇帝发罪己诏,然后禅让于永王,退位出家。 这个结果已经比那位建文帝强多了,李丹暗自腹诽,李家因为拒绝写讨伐檄文还付出了一条命,结果只换个牌坊回来! 「诶,原来靖难的首倡者不是太宗皇帝而是襄王?」这个李丹还真是没想到:「不过……,说了半天我还没听出来,几十年前的事了,这些对今天救不救丰宁王殿下有何影响呢?」 聊到这些皇室秘辛,赵重弼可不想隔墙有耳。整个车队停在儒学路上离巡检分司衙门拐弯便到,但他宁可在这夜色下空寂无人的街道上说话。 这条街是本县最阔气的道路,宽有两丈,周围左右都是警戒的卫士、骑手。 赵重弼腿上搭了条薄薄的丝绵被,捧着酽茶又喝两口,放下茶盏才又开口说: 「当年老遵王去世,圣太子纯孝不忍看太祖伤心,便将庶长子过继到遵王名下,以四王子之名袭爵,便是遵睦王。 隆治帝出家时有个条件,就是请太宗善待遵王不要难为他,太宗也答应了。 然而遵王不自安,才三、四年光景竟忧惧而死,只留下两个女儿并无子嗣,导致废藩。 谁知道转眼到了永清十六年,朝廷刚刚迁都,竟有老妇向归德府出首,说自己是老遵王的书房丫鬟。 当年老王爷刚去世不久她发现自己怀了遵王骨rou,不敢声张,遂以出家为名离开王府到坤观修行,得其师相助诞下那孩子。是以遵睦王生前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名义上的弟弟。 她出示了不少例证,有好几件都可证明曾在王府做事,且与遵宪王关系极密切。 归德府不敢专擅,便向先皇递了密折。太宗皇帝叹息,下令赡养其家,又寻师教授其功课。永清十八年下旨许其归宗,并封为丰宁王。」 听到这里李丹眨眨眼,明白了为何丰宁王不在丰宁清闲却住在上饶,而且王宫选在官军驻地边,当地官员还那么「贴心」地为他修筑夹城「保护」其周全。 这一切全是 因为……,假设他真是遵王的儿子,那在继承大统的顺序上,其实是优于永王系的!李丹觉得一股寒气直上后脑,自己知道的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有本事的人老板都爱使唤,可你要是多嘴,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呢!」最新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