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九章 十字街谈心 (第2/3页)
这两个人都是当初侯又安向陛下推荐,接替他进内阁的人选,咱们谁也没料到被陛下给用来接替姬从勰了。」 「是啊,走了一个南人却进来一个北人。哦,我这样说没问题吧?」 谢敏洪笑:「可以这么说,毕竟通惠侯祖籍虽在南,但他自己便是出生在北方,其子自然也该算是北人。」 「这么说如今内阁可算是北四、南一?」 「是啊,韩公家在巴陵恰是长江之南,勉强算是南人仅存的硕果,且武人那边似乎多了一张牌。」 「陛下这招很厉害,从安你要小心了。」 「唔?」谢敏洪转过脸来:「为何是我?」 「似乎陛下近来对江南人不感兴趣。」郑寿带着神秘的笑容回答:「原因很简单,江南出事太多了些。」除去江西的乱匪,浙江的海关税银失窃案、南直隶境内漕运粮船倾覆案都是让朝廷很丢脸的事。 谢敏洪两眼一眯:「郑大人是指……户部?」 「我可什么也没说,从安切勿瞎猜。」郑寿摆摆手撇清自己。 「当然,大人什么也没说。」谢敏洪走了几步,忽然问:「为何郑大人不担心自己呢?」 「无欲则刚,老夫没有这个奢求。」郑寿微笑:「从安身近中枢是天子近臣,进内阁是迟早的,但目下机会不太好,或者说是不大有利。 老夫多嘴劝君一句,凡事不可强求,顺水行舟方是正理。如今天子因南方屡屡出事,更主要的,姬从勰处置失当,丧师辱国,故而皇上拿他做伐给大家看。 年轻人看事物非黑即白,自然觉得看江南籍臣子都不爽利,更遑论往内阁里放了。这时候最好是退一步,和陛下硬顶殊为不智。」 「所以同澜兄是想让江南退避,把这个机会让给川楚?」 「呵呵,老夫可并无此意。后面如何安排,自有圣断。我等岂可妄加揣度?」 谢敏洪冷笑,他相信郑寿是要以此劝说自己看清形势,主动退出,但他并不想这样做。 方才郑寿的话里意思很明白,户部尚书应该是另一个为近来江南诸案担责的家伙,那么崔俊勇就很悬了。「可……还有一种可能。」谢敏洪喃喃地说。 郑寿停住脚步:「你是 指,太阁?」谢敏洪轻轻闭了下眼睛。郑寿拈着胡须想想摇头:「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有,但是近期不会实现。」 「为何?」 郑寿向周围扫视了一眼,笑笑说:「这院子太狭小,不如我们到外面走走?」 谢敏洪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也好。」 两人一起并肩出来,沿着十字东街朝西走去。宫城内东南部分是三省六部的主官办公场所和文书、档案存放地。 十字街西北是门下省;东北是内阁和中书省; 西南的北侧是钦天监、行人司和太医院,南侧是礼、工、刑三部; 东南的北侧是都察院、通政司和皇室宬南侧是吏、兵、户三部。 他们两个的出现让更多来往的官吏侧目,不知道今天哪块云彩把太阳遮蔽了,走个对面的赶紧让道到一旁,然后边纳闷边头也不回地继续赶路。 「陛下已经动了一个人,如果近期再动一个也只会是副相。」郑寿轻声说:「他虽年轻你却小瞧不得,更何况他后面还站着太后老人家呢。」听到太后二字,谢敏洪肩膀动了下。 「陛下若是换首辅,两相更迭兼有首辅的话,则天下震动,这在眼下看对朝廷是不利的。即便陛下真的有心换首辅,也要耐心找一个更合适的机会才行。」 「同澜兄,若是只换副相,那么韩、侯、崔三人中,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崔?」 「怎么,从安不这样认为么?」 「难道不会是韩或者侯?」 「韩公谨慎且正直,陛下不会轻易把这根柱子撤掉。不过有传闻,韩公打算辞去尚书之职,从安可有听说?」 谢敏洪一怔,继而明白了里面的奥妙:「韩公要接替崔公的次辅之位?」 「不仅如此,吏部尚书和侍郎都是荆湖人,多少有些不合适。」 「这样说来要恭喜郑大人,大概您会接任尚书之位吧?」 郑寿笑笑又没接这个话题:「那么很显然,陛下的矛对准的是崔,这样推论没问题吧?」 「如此说来,崔无论如何也不能留在内阁了?」谢敏洪叹口气:「只是即便将崔赶下台,于我又有什么干系呢?只怕又是为他人做嫁衣!」 「崔下台,换一个南人上来,这样也是合理的。」 「你刚还说陛下近来看我等江南人士不顺眼。」谢敏洪提醒他话的前后矛盾。 「的确。」郑寿点头:「但是这个位置若换上的是北人,那么几年之内南人是无法翻身的!而有韩公在,我最多只能接他吏部的位置,不可能再去争副相。 剩下的要么找出别个人选来送到陛下眼前,若要现成的那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