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一章 皇帝的心机 (第2/3页)
胡锡敏。」皇帝示意司礼内宦命他们起身后向前一步,然后突然开口。 「臣在!」胡锡敏吓了一跳。他虽然做过县令,但是觐见天颜还是头回,心里不免惴惴。 「卿等弹劾次辅,可是查有实据?须知此事重大,干系不轻!」赵拓说完将目光转向杨缟,轻轻点了点头。 「启奏陛下,臣等皆有实据。正因事涉重臣,故职责所在不敢隐瞒,只得上达天听,希陛下明察。」 「事干法律与道德,非朕所能干预。」赵拓停了下:「既是如此,朕以为首辅之建议可行,众卿可有异议?」 「臣,工部左侍郎扬中有奏!」 「讲来。」 扬中出班行礼,然后道:「陛下,自古刑不上大夫,更何况崔公乃是次辅。本朝开国至今尚无内阁辅臣接受讯问的先例,臣以为不可为后来者树立恶例。」 「嗯,卿言有理。」赵拓想对呵,将来人家都指着说先皇曾经如何,不能让人家戳脊梁骨才是:「那么,卿以为当怎样做才好呢?」 「首先,臣请陛下准三法司不得动刑。」 「崔次辅顾命老臣也,当然不应加刑。刑部记档,朕旨:凡四品以上官员有罪,无旨不得加刑,此为本朝定例。杨卿所言符合仁善之道,准奏!」 殿内所有官员都是四品以上,当然支持这项旨意,大家一起躬身行礼感谢皇恩。 接着又听扬中继续说:「三法司之中,刑部立法、都察院监法、大理寺执法,故审讯应以大理寺为主,臣以为大臣审讯应与民间区别。 我朝虽设立廷尉监,但自来皆以处理宗室案件为主,臣斗胆请旨,廷尉监今后亦负责涉案大臣的讯问、审理,并以大理寺右卿兼管廷尉监。」 「此建议合理。」赵拓目视杨缟,见他点头认可,便道:「准奏!」又说:「既然大理寺这里立了规矩,那么便一起立了罢。 四品以上大臣涉案,刑部由员外郎(从 五品)协同右侍郎,会同三法司审理;都察院由右佥都御史会同三法司审理。 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涉及刑事及朝廷机密的案件,亦与此同。且为永例可也!」 赵拓这一句话,把原本不太重要的大理寺右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这几个岗位重要性拔高了好几节,这几个官员都面露喜色、摩拳擦掌,那几个左卿、左侍郎、左佥都御史都大吃一惊。 杨缟急忙上前半步:「陛下,我朝向来是左重、右轻。」 「不要紧,」赵拓微笑摆手:「首辅可与三法司会商拿个‘方案与朕,看看哪些原属‘右的职责可以请‘左来分担,重新分配、平衡下就好。」 杨缟虽没懂「方案」是个什么东西,但大致明白皇帝意图,便也无话退回原位。 「臣还有一议,」扬中继续说:「为显示重臣讯案过程中的公平,陛下可派遣若干与本案无关的亲贵、勋戚、国子监生组成聆讯团。 这些人可以旁听非涉及机密的案情讯问过程,但不得干涉审理。」 「这个……。」赵拓倒是觉得可以,但本朝甚至前朝都没有先例,他再度看向杨缟。 杨缟倒是希望如此,他正担心闭门密审把那崔俊勇逼出些「该说不该说」的东西,要是有这么个聆讯团,倒是正可防止这些事。眼珠一转拱手说: 「陛下,老臣以为这也是仁德之举,非但大臣的讯问,而且应当扩大到所有有功名、勋爵、荫封的士子,以体现陛下的仁厚和对天下人的爱护。」 「臣有一问请教首辅大人。」谢敏洪出班问道:「请问首辅,这个聆讯团要多少人、如何组成?如果人家不来听、没兴趣又当如何?」 「谢大人,下官是这样考虑的,其实人数不用太多,比如在京四品以上官员的案件,只需要派亲贵、勋戚、国子监生共五到七人足矣。 那些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他们些事情做,为国多少出点力,监生通过观摩案件审理,也可以从中学到些东西。 至于酬劳,户部可以与刑部议个定数,还有伙食,这样让他们也可以得些零用。 「臣有疑问!」郑寿站了出来:「陛下,臣为户部官员不得不考虑一件事:这些聆讯团若像扬敏洲大人所说仅限于四品以上官员的案件审理,那倒还好,毕竟数目不是太大。 若如首辅大人所讲遍及全国,那便是笔庞大的开支,请陛下务必慎重决定!这笔钱从何而来,有需要如何花费、报销,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绝非说说而已。」 「诶,咱们这不是在朝堂上商议嘛,老夫有没有说明日便要实施。」 「君前无戏言!」 「好了、好了。卿等意见朕已知晓。」赵拓赶紧拦住他们: 「就依扬中所奏,本次审理朕会选数人到场聆听。至于是否更广泛地引为常例,此事需从长计议。内阁可拟条陈奏来给朕看,但不急于行之。」 赵拓说完,对秉笔太监夏舒招招手,命他记录: 「传旨,崔俊勇因涉案弹劾缘故,使居家住着以待勘问。 许其妻携二、三侍婢共院居住服侍,禁足期间不得离京。 大理寺廷尉监遣人照顾,并依其俸禄定量供应粮米菜蔬等。 官吏军士有敢欺凌者,按以下犯上处置!钦此。」 「陛下仁厚,臣等遵旨!」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