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提亲 (第2/2页)
> 哎…… 曾经的兄弟,变成的翁婿!!! 他辈分长了,自己辈分降了!!! 他成自己的爹了,自己成他半个儿子了!!! 而且还是自己心甘情愿的,甚至还担心成不了他的半个儿子。 哎…… 谁让自己惦记他女儿呢!!! 上过茶后,五婆和张晓东夫妻互相寒叙几句后,这提亲的环节便开始了。 “晓东、桂芳,你家闺女十八了吧,也该到说亲的年龄了吧?” 五婆放下手里的茶杯,神情严肃地看着张晓东夫妻的道。 说媒有说媒的规矩,虽然五婆对张倩倩的情况很清楚,可是规矩就是规矩,必须这样问。 “是……我家闺女张倩倩今年十八岁了,是到说亲的年龄了。” 张晓东有些紧张的道,虽然昨天晚上在家里两夫妻演练过了几遍,可是他仍然还有些生疏紧张。 对他来说,给女儿说亲事也是头一回。 “哦,不知道你家里闺女读过几年书,之前跟他人说过亲事?”五婆继续问着,神情一丝不苟。 “我……闺女倩倩读过九年书,高二的时候没有再读书了,在……在之前都没有跟人说亲过。” 见张晓东继续磕磕巴巴对答。 吴桂芳坐在一边都替自家男人着急,恨不得替他回到。 只是按照云水县这地方的风俗,媒人上门说亲,必须是当家男人对答,女人只能在边上听着的份。 就算是家里的男人死了,也得要请女孩子的叔伯过来帮着走这个规矩,如果是在旧社会的话,这决定权甚至还在叔伯手上,不过现在时代变了,决定权在女孩母亲手上了。 “晓东,我听说你家里闺女长得俊俏,明眸皓齿,乖巧听话,聪明伶俐,孝敬父母,秀外慧中,还心灵手巧,女红灶房样样拿手,是吧?”五婆继续问道。 “是的!”张晓东肯定地说道。 “好,现在有一位相貌堂堂,精明强干,家境富裕,年轻有为,孝敬父母的后生委我前来,想娶你家闺女为妻,不知你意下如何!”
五婆神情严肃的着张倩倩父母问道,眼睛都没看坐在自己身边的张晓然一眼,不管什么“相貌堂堂”、“年轻有为”的话纯属子虚乌有。 四十有二的男人,哪里是什么年轻有为,相貌堂堂啊! 不过剧本都是这样的,听着就是了! “既然这后生貌堂堂,精明强干,家境富裕,年轻有为,又孝敬父母,那就选个好日子,备上6样礼上门说道说道吧。” 张晓然这时候也不紧张了,按照事先预备好的话语说道。 备上6样礼上门,就是答应这门亲事了。 走完这个流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张晓然他板上钉钉的是自己的女婿了。 以前自己喊张晓然大哥! 以后张晓然要喊自己爹! 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哎…… 自己就这么个水灵的闺女,便宜这老家伙了! 合着小时候他对自己那么好,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自己呢! 不过,自己也不吃亏! 他成了自己女婿,这辈子他张晓然都要矮自己一辈,还得孝敬自己。 女婿,女婿,半个儿! 以后自己喊他“儿”,他也得屁颠屁颠地应声。 想到那情景,张晓东心也平衡了。 “我算了日子了,明天就是个好日子,宜婚嫁,不妨就定在明日吧,后生带着6样礼前来!” 五婆高兴地说道。 一切都很顺利,这门亲事算是说成了,就等着后面的流程了。 按照规矩,一般媒人上门后,看黄历,选好日子,男方才会带着准备的样礼上门。 一般最少都会留个三五天的时间,方便女方家里暗地里打听男方情况,在这期间女方如果觉得男方人品不行或者女方想反悔,都是可以的。 同时男方也有足够的时间,精心准备样礼。 只是看张晓然急切的样,还偷偷地轻轻踩了下自己的脚,五婆也只能“纳采”时间定在明天。 古代娶媳妇讲究“三书六礼”,“三书”是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虽然谈婚、订婚、结婚三个步骤给取代古时候的“三书六礼”,可很多流程还是参照“三书六礼”。 比如这订婚,要纳采,也就是要向女方送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 不过古代的“纳采”,需要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多了,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送的礼物也不一样。 在云水县,一般都是“六样礼”就可以了,如果男方家很有钱的话,也就“八样礼”。 “那好,我今天就去准备样礼!” 听到了准确的回复,也不等五婆说话,张晓然就迫不及待地开口说道。 只要完成采纳,这婚事就算是板上钉钉了,张晓东他想要反悔都难办了。 当然,张晓然也不可能给他反悔的机会。 “都这么岁数了,这么就撑不住气啊!” 五婆无语地看了一眼坐在自己边上的张晓然。 “那我们先回去准备准备,明天提着样礼上门。”五婆站起来对张晓东夫妇说道。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