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四章 流程安排 (第1/2页)
金尚接过朱主任递过来的剧本,一边翻看,一边回应道: “我还以为是现场直播,临场发挥,原来是录播啊!” “就你这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还直播?我怕你一临场发挥,我的前程就被你给嚯嚯没了。” 似乎是切实地感受到金尚是个什么样的人,朱主任说话也比较直接, “你先看看大致流程,有什么意见尽管提,我们尽量满足。对了,你有什么才艺,或者特别拿手的地方?贫嘴可不算啊,咱们到底是严肃的访谈栏目,适当活跃气氛可以,可不能真当成了搞笑综艺栏目。” “谁说得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春晚表演小品了。” 金尚耸耸肩,在朱主任重点指出的地方瞅了几眼,然后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头,试探着问道: “能不能少说点关于我父母家庭的事,说实话,有点敏感……” “嗯?我可是看过你的资料,单亲家庭长大,父亲一手养大,和你的经历和成绩相对比,很有宣传价值。当然,如果有特别为难的地方,也可以酌情将这一点删减。” “我的祖父是黄修旻,祖母是冼桂珍,老一辈的恩怨情仇已经很麻烦了……” “祖父姓黄?等等,冼桂珍,不会就是那个《江卿世家》的江夏黄吧?下面的人怎么办事的,这种事居然没查出来……” “也不怪外人搞不清楚,毕竟,我和我父亲现在姓金……” “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有点印象,著名画家金三才英年早逝……” “我父亲金时就是金三才的继子,我是金时的独子。当年的事,其实挺复杂的,您也知道,早期的婚姻关系,不像现在这样,丁是丁卯是卯……” 这个世界,因为传统更加根深蒂固,许多风俗习惯的生命力也更加旺盛。 虽说依法治国很多年了,直到最近,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才更看重法律层面的婚姻关系。早些年,民间男婚女嫁,特别是乡下,极少有特意到民政局打结婚证的。 为什么法律条文中,特别大书特书了一个“事实婚姻”的规定? 因为没有还真不行。 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三书六聘,这才是老人们认可的正式婚姻。 搁在一百多年前,你就是拿金叶子写的结婚证,没有三聘九礼,职业媒人作证,不是大花轿在良辰吉日光明正大地从中门抬进去,县太爷都不认你们是一家人。 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风俗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大,现如今,年轻人都喜欢挑个好日子去民政局领取结婚证后,拍一大堆相片留作纪念。 渐渐地,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金尚压根不知道金时和梅杏红有没有领结婚证,分居这么多年,还够不够得上事实婚姻的标准,更不知道他们算不算离婚了。 小年轻私定终身,然后生了个孩子,把继父气死的事,真不好大肆宣扬。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觉得吧,朱主任,真要说这个,恐怕节目的重点就不是什么‘学霸’、‘学渣’以及‘高考’了,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八卦,不是更有意思多了?” “好吧,你说得有道理。” 金尚的家事,真要说清楚,素材完全足够单独做一期节目了,只有四十五分钟的时长,实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挑重点的录制就行了。 “这个环节,我就直接删掉了。不过,吕辽有这一段,作为对比的你,也不可能完全不提,我和主持人商量一下,浅尝辄止就好,你挑可以说的随便聊几句,到时候,你们自由发挥。” “那……行吧!” “就这些了?” 金尚点点头: “剧本很粗略,我也看不出更多,到时候就看临场效果了。” “也好!才艺特长呢,你有什么可以展示的?” “诗词歌赋算吗?” “当然算!我跟你说,可不要因为想和吕辽争锋而硬要在他的强项和他别苗头。我和他聊了下,其文学素养还是有一点的,比一般的孩子强多了……” “这几天,因为吕辽的事,我特地将他的小说和散文集好好看过一遍,拜他所赐,感慨良多,一直不甚满意的一首词,也填好了。” “喔?不介意的话,能不能让我听听?” “可以!” 意识到今天有可能谈到这方面话题,早就做好准备的金尚,掏出了一张稿纸,递了过去。 接过来瞥了几眼的朱主任,原本并没有多么在意,只是看了一遍后就惊住了。 “采桑子,你居然玩的是这种格律规整古诗词?” 所谓采桑子,就是词牌名,又叫做丑奴儿,截取自唐代教坊乐曲《杨下采桑》,其源头是乐府旧曲《采桑》,此曲宜于抒情与写景,调性比较平和,晚唐两宋以此做辞的很多,佳作也不少。 在来之前,金尚已经想过了,《东方夜话》是一档偏向正能量宣传的谈话节目,如果主要嘉宾是自己和吕辽两个人,谁是重点一目了然。 搁在即将高考的六月末七月初,不彰显金尚的“学霸”风采,难道是为了给年纪轻轻就退了学的吕辽长脸吗? 有过前车之鉴,这次栏目组肯定不会再将吕辽架起来“游街示众”,那样做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有了金尚这个绝佳的对比同台竞技,有些东西,其实不用展示得那么明显,群众的眼睛自然雪亮,心中那一杆秤,自然会看得出谁更有分量。 从朱主任的话来看,这一期周末特别版的主题,是彰显大国青年昂扬向上的多姿多彩的魅力,让全国青少年看看,最有名,最顶尖的同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总体基调肯定以褒扬为主,不管金尚和吕辽都一样。 但是,节目组肯定希望金尚更加优秀一点,最好能针锋相对地将吕辽给比下去。 所以,金尚拿出一首古风盎然的诗词的时候,朱主任才会如此惊讶。 这已经不是年轻人写几篇矫揉造作的文章所能相提并论的程度了,越是文化素养突出,越能感受得到金尚和吕辽之间巨大的差距。 “闲暇之作,平时学习工作挺忙的,有空的时候,看看书,打发时间挺好。” 金尚略矜持地谦虚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