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节 示好楚国 (第1/2页)
邯郸氏,源于赵氏家族的赵衰,到了第二代别出了邯郸氏。第一代为赵穿,历经第二代赵旃、第三代赵胜、第四代赵午、第五代赵稷,也是五代而亡。 邯郸氏作为赵氏别宗,本一直以来与赵氏家族大宗关系非常交好,但到了第四代宗主赵午时,却与赵氏大宗交恶。 赵午中了范氏家族和中行氏家族之计,成为范氏和中行氏家族分裂赵氏家族的一颗棋子,迫使赵氏家族宗主赵鞅不得不对邯郸氏痛下杀手。 赵鞅因为要求赵午将五百户自邯郸迁入晋阳一事,最终引发了连锁反应。赵午在极不乐意的情绪中,处理此事拖拖拉拉,惹怒了赵鞅,从而被赵鞅所杀。 赵午之子赵稷因此对赵鞅恨之入骨,再加上士吉射、中行寅的挑唆,干脆起兵反了赵氏家族,导致了赵氏家族的内讧。 由于赵氏家族内讧,使士吉射和中行寅看到了灭赵氏家族的机会,故这两个当时晋国势力最强大的家族联合起兵,全力支持赵稷攻打赵鞅。 赵鞅在差点被灭的极度险恶情况下,得到了晋国其他三卿即智跞、韩不侈和魏曼多的支持。于是,晋国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内乱开始了。 这场内乱,由赵氏家族内讧开始,最终演变为智、韩、赵、魏四大家族与范氏、中行氏、邯郸氏这三大家族的全面斗争。斗争的结果,是范氏家族、中行氏家族和邯郸赵氏被灭。 在这场斗争中,士吉射和中行寅犯的最无语的错,便是居然兴兵攻击晋国都城新绛,这意味着攻击晋国国君。 于是,本来是一场内部各卿大夫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又演变为范氏、中行氏、邯郸氏反叛晋国的叛乱,成了赵鞅、智跞、韩不侈和魏曼多四个卿大夫家族为国家平定叛乱的战争。 偏偏这个时候,东方大国齐国在数十年的处心积虑准备后,从晋国全面内战中看到了机会,于是果断出兵干涉晋国内政。 齐国的具体策略便是支持叛乱的范氏、中行氏和邯郸氏,使这场晋国内乱又演变为齐国与晋国的争霸战争。 齐国与晋国的争霸,势必影响到各诸侯国的站队的。由于齐国的多年经营以及晋国的过度索贿,长期被晋国压迫的中原诸侯很快联合起来,参与了以齐国为首的反晋诸侯联盟! 这意味着,晋国的中原诸侯联盟盟主之位,已经完全失去了。如同猴山里新猴王的产生意味着老猴王的死亡,晋国一旦从盟主位置上被推翻,面临着的是可能亡国的威胁! 就这样,世界大战爆发了。卷入其中的列国诸侯有晋国、齐国、宋国、郑国、鲁国、卫国、邾国等传统中原诸侯,还有北狄武装鲜虞国。 在这场由家族矛盾引发的世界大战中,晋国出了个赵鞅,可以说是力挽狂澜,不但拯救了自己的家族于危亡之中,还拯救了自己的国家于危亡之际。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赵鞅如何打败齐军、郑军、卫军、鲜虞武装,以及战胜中行氏、范氏、邯郸氏军队的军事行动的故事,但忽略了他许多非军事方面的行动。 其实,在这个八年平叛过程中,赵鞅还清除站队到中行氏、范氏家族的其他士大夫家族势力。赵鞅作为当时晋国的柱国之臣,更开展了灵活外交,使晋国避免更危险境地。 这主要就是传统对手楚国。 当时的楚国刚经历过一场差点被吴国所灭的国难,貌似短时间内确实不敢对传统劲敌晋国怎么样,但楚国在英明的楚昭王的领导下,已经全面复苏并再次崛起了。 如果楚国决意加入反晋联盟,甚至主导这个反晋联盟,凭楚国一代明君楚昭王以及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士气,晋国无论如何也逃不过被灭亡国的下场! 但赵鞅只用了一招,便取得了楚国的好感,使楚国至少未出一兵一卒干涉晋国内政,甚至也未对其附庸国作出任何不利晋国的指示和暗示。 这一招,便是主动送了一个人给楚国!我们慢慢讲来。 楚国在楚昭王的领导下迅速恢复元气,很快又以一个超级大国的姿态出现在春秋江湖。 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