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方现林中路_第五章 雨夜皇宫龙颜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雨夜皇宫龙颜惊 (第1/2页)

    那雨似乎挺大的,大到不止是在永华山登天阁里可一睹盛况,连远在数百里的京城也在倾泻的范围之内。不过在持续时长方面,却有了所不同。

    周正义和林弘明雨中叙旧之后,永华山的夜空逐步宁静,那里的万物在痛快地洗上一场澡后都沉沉地睡去了。至于京师之内,仍旧是一片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全然没有减弱的阵势,大有要将繁华之城淹没殆尽之意。

    城的中轴北端处为皇宫,没能逃脱暴雨的洗礼。反而,上天好似没给这个所谓天之子一丝薄面,于此居处的雨势更为猛烈肆意。

    暴雨笼罩下的皇宫,比往日的夜晚更为地阴沉。各宫各殿皆已是灯熄人亦息。唯独皇帝的寝殿——甘露殿,此时灯明且微。

    甘露殿外,威严的侍卫持戟而立。巡逻的士卒轻声踏着步伐,生怕打扰到真龙天子的魂儿。

    殿内,得知陆贤病亡的皇帝李跬正瘫坐在椅子上,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风雨已至啊……”按照惯例,皇帝未就寝的时候需点上三盏五台灯。两盏置于寝殿的左右,一盏置于椅后。是李跬斥退了续芯油的太监,任凭其中两盏灯油尽光灭,只是亲自动手将那剩余的灯烛的芯给剪得十分的短了,令其保持着微弱的光芒。大概这样,才能符合自己此刻的心境罢了。而此刻的心境,无非就是围观陆贤而成:

    作为皇帝,满朝的文武大臣之中,他所认为的心腹也就那么几个。这些臣子里,足以影响朝野的只有陆贤和林弘明。对于林弘明,他是有所防范的,大抵是发现了林弘明隐约地有着胸中谋计藏天下之志,欲试无时忍当中。然而,这个臣子有功在身,且能力出群,他不得不重用和信任。对于陆贤,则是朝中唯一可以完全推心置腹的臣子。或许可以说,没有陆贤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没有陆贤他也活不到今天。陆贤不仅是他的救命恩人,也是他的老师。自身所习得的谋略及帝王权术都来自其的不倦教诲。他和陆贤的关系,好比项羽拜范增、刘禅有孔明。如今,陆贤的离世,岂不是等同一臂断失。他会不会与项羽、刘禅一样事业至此崩塌?甚至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

    “皇上!”门外的声音虽小却可以听得出十分急促。被打断思绪了的皇帝给了身边的喜公公一个眼神。喜公公识趣地打开了门,将门外的太监引了进来。

    “启禀皇上,吏部尚书林弘明林大人有急事上表。”太监一跪下,小心翼翼地将手中奏疏举过头顶。

    “所奏何事?”大概是夜已深心亦疲,李跬用手撑着脑袋,闭眼问道。

    “这…这…”太监答不上话,结巴地轻声低喃着,那脑袋越发地下沉,直至于地面相抵触。

    反常的行为恰好印证着林弘明在朝野之上不寻常的体量。按照当朝礼制,大臣们若想向皇帝呈递奏疏,需经中书省审议及初批,流转门下省进行审议驳正,最后才形成附有处置意见的奏文呈到皇帝面前。为了加快办事,相关官员还会简要地将奏文告知那些呈送文件的太监,以备皇帝咨询。即便如此,再加急的文件也需3个时辰乃至半天才可到皇帝御前。但这一切,对于六部尚书之一的林弘明来说都只是虚设。皇权特许,他的奏文往往能于顷刻间放置在皇帝面前。所以,这个太监不知如何作答也是在情在理。

    立于太监一旁的喜公公估计是想到了这点,急忙接过奏疏打开阅览,并进行了简略解读:“皇上,林大人上表奏请朝廷追封已故的太子太傅、剑南道节度使陆贤为平西候,并予以厚葬,以慰其在世之劳。建议朝廷准许陆辅安承袭其叔陆贤之职,出任剑南道节度使,令其镇守西域。还有,林大人还在奏疏上……”喜公公至此突而言断声息。

    已读的这一大段内容,是李跬所能料想得到的,也是合理的。但他更在意的是后半段内容。毕竟,连与他一同经历争位的喋血风云的喜公公都能被语塞住了。他睁开了眼,挺直了腰板:“还说了什么?”

    皇帝的要求,喜公公是不敢懈怠:“林……林大人上表请求辞去吏部尚书一职,并求皇上您准许他回永华山封地赡养年迈的老妈。”

    之所以这看似非常平常的辞职一事能惊住喜公公,是因为他对林弘明的评价与李跬是极尽一致的。林弘明是一个极具谋略城府之人且善言厉行,治世之能人皆知。任吏部尚书不足10年的光景里,协助皇帝解决了一大批地方上的贪官污吏,让这个日落衰退的王朝出现了吏治清平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