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哑巴菜刀强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哑巴菜刀强盗 (第1/2页)

    哑巴·捕·强盗

    故乡老宅的大门上,大多刻有一个很显眼的米字,字并不很大,但笔迹粗扩有力,入木三分,显然是故意刻上去的。但我一直不明白这个米字为啥会刻在门上,有何深刻之意?

    故乡人大多以农为生,以米为主食,也许刻米字是为了不忘记传统吧!但仔细思量又觉不对,于是问村中年长者,大多摇头不知,或语焉不详。

    今年清明节,偶遇一个从台湾回来的远亲老者,老者七旬有余,身健如当年,谈吐不俗。

    于是向老者询问此事,老者向我道出米字后面的故事。

    早年时候,村中经常来一个卖捕的哑巴,三十来岁,人长得五大三粗,他的捕的质量过硬。

    哑巴来村中卖捕,方式很特殊,多在早中晚三餐开饭之时,此时村民大半在家。哑巴用一把捕击打另一把捕,两刀相撞,其声悠扬,刀声一响,村民都知道是卖捕的哑巴来了,纷纷出来看热闹,有买捕的,讨价还价的,有托哑巴磨捕的。大多人只是看热闹而已。

    哑巴卖捕有二个表演节目,一个是削铁如泥,取一块锈铁,一刀砍去,锈铁立断一块,于是众人喝彩;另一个是吹毛立断,取一撮头发置刀上,用口风用力一吹,头发纷纷掉地,众人又喝彩。开场白之后便进入交易,时间多在半时,从不影响村民吃饭时间。

    哑巴有个习惯,谁家买炼,便在门上刻个米字,村中人问其故,哑巴做了个磨刀的动作,意思是下次来时可以找上门为其磨捕,众人也不以为意。

    哑巴记性甚好,谁家买了捕,谁家的捕需要磨了都一清二楚,因此众人也很相信他,村中人从没买过他饶捕,捕钝了,也一定要等哑巴来磨。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村里遭了劫。

    第二,人们发现村中凡是门口画了哑巴米字的都没有损失一点东西。

    而被抢去东西的都是门口画了x的,也不知什么时候画上的。

    其中被抢的一户人家儿子曾偷走哑巴一把捕,另外被抢的多是富户或期压百姓的地主,穷人一户也没有遭劫。邻近几村也一样。

    从此,哑巴也失了踪,再也没有人见过他的身影。

    有人猜测,哑巴是强盗派来的探子,来村中探听虚实的。

    也有人,哑巴本身便是强盗头子,而且哑巴并不哑,是个劫富济贫的侠士。

    但据台湾老者,其实哑巴的确就是一个强盗,后来被捉,是老者判的案,当时判了三年,后来哑巴的一个远亲花钱把他保释了出去,只关了六个月,而且哑巴确实并不哑,世代以打捕为生,是社会动乱官逼民反才做强盗的,而且从不抢穷人。

    老者问我老宅的米字还在否,我记都保存得好好的,老者笑了。

    下面是老者的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帛书本】: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

    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行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帛书本】: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通行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大义】:从本章开始,《道德经》将目光精准对准了统治者。

    受当时资讯传播手段的制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