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巴格达郊外的硝烟(求月票) (第2/2页)
几轮炮击之后停止,恐怖分子被延迟了一段后总算也抵达了前线3公里外,到了这个距离,政府军的迫击炮就可以发威了。 迫击炮显然更适合这帮文盲军队……打的比火炮准多了。 面对火炮威胁,没时间休息,直接朝着政府军阵地发起进攻,坦克和装甲车开路,士兵在掩护下步步推进,步坦结合的还挺像那么回事。 政府军这边也不含糊,固定了的坦克直接开炮。 T-72坦克瞄准开火过程: 1、炮手输入所用弹种,将瞄准镜上的分划变为对应的弹药型号。 2、炮手将激光测距仪的红色圆环对准目标,进行测距,红色大环为主炮测距,右侧的红色小环为同轴机枪测距。 3、通过瞄准镜正上方的指针所指位置读出距离。 4、如果要瞄准移动目标,炮长需将红色圆环持续对准目标几秒,以获得提前量数据; 5、输入距离后,火控系统自动调整炮管俯仰角,炮长再将瞄准镜中间的倒V字准星压在目标上。 6、开火。 M1A1坦克瞄准开火过程: 1、车长手动输入弹药型号。 2、将正方形瞄准环对准目标,按下激光测距仪按钮进行测距,测出的距离会以绿色数字显示在瞄准镜下方。 3、如果要瞄准移动目标,炮长需将正方形瞄准环持续对准目标几秒,以获得提前量数据。 4、测距完成后,火控系统自动向弹道计算机输入距离数据,自动调整炮管俯仰角。 5、开火。 两种坦克区别主要在于,T-72需要手动输入数据,相当于步枪的瞄准镜归零,然后才能发射。 这种简陋的火控系统,对士兵的素质要求很高。
在海湾战争时期,傻大木手下士兵是如何使用T-72的呢? 为了省时省力,在战前就把数据全部调好,以便战场上直接瞄准目标,比如调整成1000米,在战场上像是使用步枪一样,距离远了就瞄准的高点,距离近的就瞄准的低点……命中率简直惨不忍睹。 相比起来,傻瓜式cao作的M1A1就好了很多。 而为了迎合伊拉克政府军兵员素质比傻大木时期更烂的现实情况,王镇给出的建议就是这种的,事先输入好数据,就以1000米为限,就当步枪用就可以了。 反正恐怖分子那边也更烂。 伊拉克,一个比烂的地方! 王镇加入到那份作战计划中的东西,都是如何更好地压缩稀烂的范围。 固定坦克,固定瞄准镜距离数据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镇的设计中,两公里的距离上根本没有开炮的价值,一公里都已经很远了,根本不可能命中。 但实际cao作中,王镇还是低估了伊拉克政府军兵员素质。 恐惧让炮长在恐怖分子进入两公里范围内就开始了炮击,纯纯…… 也不能说浪费吧。 毕竟到了一公里也打不中。 战场辣么大,蒙呗,看谁信仰不坚定了。 先是坦克炮轰鸣,震的周围的沙袋簌簌颤抖。 然后是政府军是迫击炮开始大规模炮击。 躲在战壕里放炮,安全有保证的情况下,政府军炮手的热情还挺高的。 迫击炮在王镇的设计中是主力! 这玩意发射速度快,cao作难度低,虽然威力差点,对坦克毫无威胁,对装甲车威胁也不大,但能炸人啊! 反正伊拉克政府有钱。 最重要的是能提高政府军士气! 趴在战壕里,沙袋堡垒中,看着恐怖分子突进的方向上密集爆炸,小蘑菇云弄的黄沙漫天。 光是看看就让人提气! 结果就是,恐怖分子第一轮进攻在10分钟后就宣告失败。 坦克没有损失,装甲车损失也很小,但武装皮卡,装甲悍马的损失比较大,更大的是人员损失。 2公里的距离不远,装甲车冲过去也就是三分钟的事,可人的话,1500米世界纪录还要3分半呢。 在掩护步兵的情况下,通过这段距离需要15分钟以上。 靠的越紧,迫击炮打击就越是密集,短时间内,政府军100多门迫击炮朝着战场上打出去3000多发炮弹! 在曲射的迫击炮面前,坦克和装甲车能提供的掩护作用削弱了大半,步兵被炸惨了,这一波进攻,足足损失400多人! 正面接战都没有就损失这么大,恐怖分子的战斗意志也顶不住! 没办法,哈蒂卜·哈菲兹只能下令后撤,知道短时间根本不可能一鼓作气拿下政府军阵地后撤了10公里同样修筑阵地。 安营扎寨! 实际上,他心里倒没有多少波澜,算是在意料之中吧。 如果预设阵地那么好被冲下来,二战也就不会打的那么惨了。 最好的冲击阵地的办法就是用坦克,大量的坦克配合装甲车,用最短时间冲上去。 但问题是,恐怖分子的优势他就不是坦克或者装甲车这些重型装备,而是步兵,或者说是恐怖分子的作战意志,敢于拼命。 一时间,双方形成对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