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这个奖,不评也罢 (第2/3页)
他是诺贝尔生前最喜爱的作家。 而出人意料的是,托尔斯泰根本就不在被提名者之列,更不用说获得最终奖项了。 转过来的1902年,人们又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非托尔斯泰莫属,结果却是蒙森,让舆论一片哗然。 以至于到了现代,人们在讨论这段文学史的时候,还是觉得瑞典文学院脑残。 萧伯纳问道:“陆,你觉得文学奖应该怎么评?” 陆时挠头, “这种事哪有标准啊?关键还是要看文学奖设立的时候进行了何种限制。因为大部分奖项都是某人资助,或者为纪念某人设立的,受个人影响甚深。” 雨果奖,只颁给科幻作品; 普利策奖,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 曹禺戏剧文学奖,看名字就懂了; …… 奖项各有各的不同。 陆时举例道:“夏目与我说过,日本有一个文学奖是《万朝报》设立的悬赏奖,第一次的奖金额仅为10日元。” 萧伯纳对是日元没什么概念, 不过,即使对标十英镑,这笔钱也少得可怜。 他吐槽:“就这还‘悬赏’呢?” 陆时摇头, “没必要这么批评日本,毕竟有很多地区连文学奖都没有呢。当然,10日元确实是离谱,还不如好好地帮获奖作品出版,以满足作者的表达欲。” 萧伯纳轻笑,之后说:“那诺贝尔文学奖呢?你怎么看?” 说着,他拿出章程递给陆时。 陆时仔细地翻了翻,随后咋舌道:“啧……” 章程上说,奖项必须颁给“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萧伯纳问:“怎么样?” 陆时说:“我觉得,评价应该分几类。第一类便是托翁这种,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他自己的光荣,反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荣。这次没有提名托翁……哼哼……” 后面的话不言自明, 就差指着鼻子骂瑞典文学院是傻X了。 萧伯纳沉吟, “继续。” 陆时说道:“第二类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通过给他们颁奖证明自身价值。” 例如马尔克斯,著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评为“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陆时继续道:“第三类作家就是相得益彰的得奖者。代表作和文学生涯都有足够分量,但不足以在文学史大书特书。” 萧伯纳有些明白陆时的标准了, “那最后,就是那种名过于实和有争议的获奖者。” 陆时摇了摇头, “不,这不是最后。” 萧伯纳不解, “这还不是最后?” 陆时说:“校监先生知道我最近在办报吧?我发现奖项也是一种舆论工具,是可以‘发掘’作者的。刚才我说到了《万朝报》设立的悬赏奖,获得这个奖项的,销量会不会有提升?” 萧伯纳点点头, “商业行为和文学评议确实可以相互结合。伱刚才说的‘最后’是这种吗?” 结果,陆时依然摇头, “其实还有‘最后的最后’,那种莫名其妙的作家。就比如写了《罗马史》的蒙森先生。文学奖又不是历史学奖。” 萧伯纳愣了片刻,随即哈哈大笑,心中佩服, “陆,你可真敢说!” 他陷入沉思,过了一阵,问道:“陆,在你心中,我属于哪一类?” “噗!” 陆时当即喷了, 没想到自己一番长篇大论,竟然会引火烧身。 他尴尬地咳嗽几声,说:“校监先生,现在毕竟是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任何得奖者作为参考,不存在比较,我又该将你划分到哪一类呢?你不能为难我啊。” 萧伯纳点头, “懂了。” 陆时:“……” 他忍不住问道:“你懂什么了?” 萧伯纳轻笑, “如果我是你心目中的第一类或者第二类作家,你肯定会明说。” 陆时更尴尬了, “啊这……” 萧伯纳拍拍他的肩,说道:“其实我也是多余一问。就说你刚才提到的托尔斯泰先生,我哪怕再没有自知之明,也不敢去跟他比啊。” 两人的对话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力。 有人说:“不怪萧先生。瑞典文学院跳不脱束缚,伯爵老爷们还把俄国人当成野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