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8章 你确定要聊历史? (第2/3页)
/br> “战争,指的是拿破仑;和平,指的是托翁自己。” 萧伯纳一愣,随即也默契地笑了。 因为《战争与和平》的背景便是俄法战争,所以拿破仑等于战争, 而在书中,贵族们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接着奏乐、接着舞,是某种意义上的“和平”。 陆时不由得感慨:“‘和平’的一面,托翁写得很真,明明是一本,却宛若纪实文学,把上流社会的奢靡腐烂几乎刻画到了骨子里,比之曹雪芹也……唔……” 萧伯纳好奇道:“你刚才说的是一个中国人吧?” 陆时点头,向对方推销, “校监先生,如果我有空,一定把《石头记》翻译给你看看。” 这其实是画大饼, 对外国人来说,《红楼梦》读起来堪比噩梦。 陆时将话题又绕了回去, “再说《战争与和平》中的‘战争’,拿破仑撕毁和平协定,挥军跨过涅曼河的时候,保尔康斯基的父亲率领农奴们奔赴战场,结果呢?” 萧伯纳一脸不解道:“结果当然是赢了。无论是、还是历史,法军最后都分崩离析了啊。” 陆时摇摇头, “我说的不是战争的结果,而是那些农奴的结果。” 萧伯纳更懵了, 他无言地看着陆时,不知道对方想说什么。 陆时说:“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最后却连名字都没留下。可就是这么一批吃不饱、站不稳的农奴,在托翁的笔下却是心甘情愿地慷慨赴死,这合理吗?” 萧伯纳恍然大悟, “不合理。” 陆时“嗯”了一声表示赞同, 如果萧伯纳觉得合理,他就不光要推荐《红楼梦》了,还得推荐《三国演义》,让萧伯纳仔细看看王垕是怎么被曹cao害死的。 陆时说道:“所以我才说,托翁这么评价自己是客观的。毕竟,阅历需要后天积累。” 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才三十多岁, 对于一个贵族小哥,不能苛求太多。 萧伯纳疑惑, “陆,既然你也是这个态度,又为什么拿托尔斯泰先生当挡箭牌,以此拒绝……咳咳……我的意思是,你为什么认为只有他才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 陆时回答:“我刚才说,托翁不只是客观,还十分谦虚。《战争与和平》对农奴们的描写有失真实,但作为文学作品,其技巧、立意都是无可指摘的。何况,托翁还有《复活》。” 托尔斯泰的传世作—— 《复活》。 此书光是出版过的中文版就超过二十种,文学、翻译爱好者用爱发电的版本更是不计其数, 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但是《复活》首版是在1899年,又是以俄文写作,萧伯纳尚未精读。 他问道:“难道不是《安娜·卡列尼娜》?我听说,托尔斯泰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先后修改了12次才成稿,写作技艺已臻化境。” 陆时没回话。 萧伯纳便又问:“《忏悔录》呢?” 因为卢梭、奥古斯丁写过同名作品,所以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不甚流行, 但那无疑也是一本经典。 陆时笑着咳嗽一声, “不,在我心中,还是《复活》……” 话还没说完,身后忽然传来一声轻笑。 两人回头,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男性站在那里, 他留两撇绅士胡,身着双排扣大衣,领口处露出领夹,郑重其事的打扮显得有些一板一眼,后背却倚着船舱外墙,透出某种不羁的懒散。 陆时觉得这个人有些熟悉, 他问道:“先生,你是?” 男人回答:“俄族人。” 陆时点点头, “嗯,口音很明显。” 俄国人的英语带有浓重的俄语口音, 凡是英文的“R”,俄国人都会自行说成大舌头颤音。 男人看了眼陆时, “你的英语倒是非常好。” 他走过来,对陆时伸出手,自我介绍道:“我叫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 陆时与之握手, “你好,我叫陆时。” 他只说名字,其他一概保密。 另一边的萧伯纳见陆时如此行动,便也只报了一个姓氏。 彼什科夫看看两人, “你们刚才在讨论托尔斯泰的《复活》?” 萧伯纳没有搭话, 他可不想对自己不甚了解的作品发表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