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_第二百七十六章 银锭不是货币,银币才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银锭不是货币,银币才是 (第2/4页)

份,但是皇帝十五,不满十六岁,不符合祖宗成法,最后定为了万历六年三月。

    王崇古耗尽了心思,不让皇帝在地基上大婚,结果皇帝还是住宝岐司。

    “那倒不是,陛下觉得西苑风水好。”王国光五味成杂的说道。

    皇帝迟迟不肯迁宫,从广寒殿回乾清宫,王崇古慌了神,上奏询问缘由,皇帝给出了一个风水好的理由。

    西苑风水好个屁!

    自嘉靖皇帝住进西苑后,大明是哪哪都不顺遂。

    “啊这!”侯于赵知道皇帝这就是找了个理由敷衍罢了,住西苑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

    “张四维,蠢货也。”张学颜选择了直截了当,骂了一句张四维愚蠢。

    皇帝住西苑,还不是大火焚宫后,陛下不得不住到西苑来?陛下不能住慈宁宫,因为李太后从乾清宫搬出去是归政,皇帝住慈宁宫,那李太后的归政就白还了。

    把十五岁的皇帝逼到这个地步,这是蠢货行为,君权和臣权的博弈,自古有之,如张四维这般刺王杀驾、烧宫之事,也不罕见,这是将矛盾完全激化的愚蠢行为,历代这么干的都是完全把持了朝政,比如曹cao杀汉献帝的皇后伏皇后,事情的起因还是伏皇后要帮着汉献帝杀掉曹cao。

    如果是张居正觉得小皇帝大火烧宫也就算了,那是君臣矛盾,你张四维算什么东西呢?依附于晋党的蛀虫。

    “宣阁臣王国光、户部尚书张学颜、辽东巡按侯于赵觐见。”小黄门吊着嗓子,用高亢的声音提醒着三位皇帝请他们入殿。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三人恭敬的见礼。

    “朕安,坐。”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三位坐下说话就是。

    张学颜已经是户部尚书了,而王国光入阁也要兼理户部,让张学颜能够掌握部事,张学颜是晋党,王国光也是晋党,但是他们都是晋党的叛徒,历史上,经过了张四维等人认定的晋党叛徒。

    “陛下,臣有《条陈清丈还田安置疏》,臣请陛下下旨定清丈条例,厘勋戚豪右缙绅庄田,查溢额、脱漏、诡借诸事,通行天下,宫闱用度汰侈,多所征索,天象有变,乃是天人示警,陛下宜修省以应天警。”张学颜刚坐下就呈送了一本奏疏,作为明公,作为廷臣,他可以绕开内阁上奏,因为能见到皇帝,面陈机要。

    “张尚书慎言,这个宫中修省之事,张尚书不在京师,就不必说了!”王国光咳嗽了一声,当着皇帝的面儿,提醒了下张学颜,不懂不要乱说!

    上一个劝皇帝修省的人,现在在西山宜城伯府懊恼无比!

    皇帝还用劝修省?还是劝一劝奢靡比较好。

    张学颜劝皇帝修省也是惯例,因为皇帝陛下大婚在即,有靡费钜万的嫌疑,他也就是遵循惯例做事,没想到被王国光当着面给训诫了。

    王国光也不好当着皇帝的面说,再劝修省,皇宫回填要用建筑垃圾,甚至连柱子也要用建筑垃圾填充,国朝颜面何在?皇帝为了省俩儿钱,甚至连鳌山灯火都不看,就为了省掉给艺人的恩赏,这笔钱真的很多,每年鳌山灯火按惯例要十几万两。

    修个屁节俭,再修节俭,朝廷颜面都没了,让黎牙实、三娘子这些外藩使者知道了,岂不是友邦惊诧?

    大明皇帝的家,居然偷工减料到这种地步?王国光这个户部尚书都感觉羞耻,他这个大司徒,做的那么好,国朝有钱!

    这次大婚,皇帝下旨修省,被礼部给封驳了,理由是省无可省,皇帝的大婚已经足够节俭了,之前宫里采买珠玉七万两银子,减到了一万两,恩赏乐班从六万银,削减到了五千两,以大婚大宴赐席为例,之前的标准是五两一桌,结果皇帝直接要把大宴赐席给省去,这怎么能行?

    礼部直接告状到了两宫太后那里!再修省,这个礼部尚书谁爱做谁做!

    朱翊钧认真的查看了奏疏,张学颜这本奏疏主要内容,还是定清丈条例,通行全国,也就是之前不曾清丈的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云贵、广西、辽东、江西等地全面推行清丈还田令。

    这是在田亩上发动总攻的信号。

    “上次见到先生时候,专门和先生谈到了清丈还田,先生的意思是不急,仍以南衙、浙江为主,其余地方徐徐图之,清丈还田兹事体大,不宜cao之过急。”朱翊钧合上了张学颜的奏疏,对于通行全国的清丈还田,张居正的态度比朱翊钧还要谨慎的多。

    在原来的时间线里,张学颜在全国勾稽田亩之事,就是在万历六年开始的,因为当时的张居正已经察觉到了随着万历皇帝的长大,新政必须要加快推行了,朝中反对力量极为强大,而万历皇帝本人对新政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

    新政失去了皇帝的支持,一定会失败,在原来的历史线里,张居正的急功近利和吹求过急,完全是想要木已成舟,让新政的影响深入大明的角角落落,保住新政的成果。

    张居正新政,在前五年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到了后五年,总有一种急切的感觉,一个政令没有在地方经过充分的检验,就急匆匆的推行,全国清丈还田如此,吏治如此,一条鞭法也是如此,因为再不推行,就推行不了。

    毫无疑问,在一个帝国里,以一个皇帝为中心进行制度设计的国家里,没有皇帝的支持,张居正在历史上的新法,最终的结果是昙花一现,失败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