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至此,只是人间君王 (第3/4页)
如果这些粮食,因为历法不准确,导致一年的辛苦都烂在了地里,那才是欲哭无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痛。 朱翊钧在西苑宝岐司亲事农桑,也曾经到田间地头亲事农桑,这是他的不务正业,就种地这块,十分不客气的说,张居正都不如朱翊钧懂得多。 朱翊钧不认为他的恩赏过于恩厚,穷民苦力的抗风险能力几乎没有,失地百姓的增多,的确是缙绅们兼并所致,也有历法不准的问题所在,历法不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抗风险能力,直接归零。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大明朝时候,皇权已经不怕势要豪右,势要豪右已经不是世家天下时候,能够左右天命了,大明的皇权,唯独怕百姓们走投无路,因为大明因此而建立。 高迎祥高闯王没能打进京师,把大明皇帝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李自成李闯王,这第二代闯王,真的在崇祯十七年,打进了京师,灭亡了大明。 “陛下圣明。”张居正一看朱载堉的神情就知道,朱载堉打算拒绝,张居正直接堵了朱载堉的话,不必拒绝。 这个一等功赏,从设立之初,制定的超高标准,就没打算发出去,现在恩赏给了朱载堉。 标准的制定,如果是局限于某种特殊条件,显然是为了某些人专门开的门,而标准的制定,高不可攀,那就代表着从来没打算让人入门。 一等功赏,就是这个高不可攀的门槛,大明英国公府以灭安南封公的超高门槛。 朱载堉有些懵,显然,大明皇帝要发一等功赏的奇功牌,是提前和张居正沟通过的,张居正赞同了陛下的突破常规的胡作非为。 “臣叩谢陛下圣恩。”朱载堉只能甩了甩袖子,领了这份泼天的富贵,一等功赏牌的恩赏规格,比免死金牌还要好使,只要不谋反,基本不会被陛下扔到天牢里。 这是格外的恩荣。 在崇祯六年时,耿定向的徒孙,焦竑的弟子徐光启,就修好了《崇祯历书》,长达十年的崇祯历争开始了,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徐光启的《崇祯历书》在多次月食和日食中,表现极好,终于在崇祯十六年推而广之。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之上,大明亡国。 在鞑清近三百年的国运中,清廷的钦天监,十分聪明的进行了技术封存,完全照抄徐光启的崇祯历书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推算,只在康熙年间出错过一次,还是钦天监的官员抄错了。 “冯大伴,将此进表,送到偏殿第一个橱柜里。”朱翊钧将手中《万历历书》的进表递给了冯保,偏殿橱窗里的东西,可是朱翊钧死后带到棺材里的书证,会用松香琥珀法保存的铁证。 “张大伴,差遣小黄门,将万历历书一百八十三卷,送往太庙,朕带着皇叔,去太庙祭拜列祖列宗。”朱翊钧站起身来,万历历书自然要去太庙告诉祖宗,而后刊行天下。 这也是朱载堉这个庶皇叔,第一次走进大明太庙之内祭拜。 作为郑王府这个小宗,是没有资格到太庙里祭奠的,朱载堉要祭拜都是在皇宫内廷的常祭祠堂里,太庙祭祖,是一种殊荣。 在某个瞬间,朱翊钧其实特别想借着这次太庙祭祖,给朱载堉一个嫡皇叔的身份,但是一想到大明嫡皇叔的厄运,皇帝收起了这个想法,还是庶皇叔的好。 一个嫡四叔朱棣造反成功,成功登基,一个嫡二叔朱高煦造反不成,被宣宗皇帝给火炽铜镕,摁在铜鼎里给活活烧死了。 永乐末年的夺嫡,毫无温情可言。 朱翊钧带着朱载堉来到太庙祭祖,第一次来到太庙。 大明的太庙讲究的是同堂异室,明承唐制,唐朝的太庙就是同堂异室,朱棣造反获得了皇位,迁都北衙之后,建立的太庙也是如此,为天子九庙,就代表着大明太庙只能放的下九块神主牌位,满了之后,就要迁祧。
有一个成语叫束之高阁,就是天子九庙满了之后,迁祧出去的神主牌位,迁入了远祖之庙中,就不会时常祭祀了。 在嘉靖年间大礼仪之争中,把仁宗皇帝给挑了出去,迁到了祧庙里。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太宗文皇帝朱棣,是迁不得的,朱棣不是因为晋升为了祖,才迁不得,在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时候,礼部周洪谟上奏曰:洪惟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功德隆盛,如周文、武万世不祧。孝宗皇帝准许。 把太宗变成成祖,是道爷斗蛐蛐手里那根草棒罢了。 朱翊钧带着朱载堉祭拜了祖宗,万历历书算是经过了祖宗们的同意,刊行天下了。 之所以要走这么一个仪式,完全是因为大统历是朱元璋颁布的祖宗成法,要改,也要经过朱元璋的同意。 朱元璋同意不同意不清楚,但朱元璋并没有反对。 至此,《万历历书》的刊行的手续就已经走完了,准备就绪,万历七年,就可以推行新的历法了。 朱翊钧将朱载堉送出了皇宫,朱载堉要前往皇家格物院,大明皇帝赏赐的万国美人,赐给朱载堉的确是浪费了,朱载堉一直住在格物院里,对那些个美人,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大明皇帝也没有再回宫,群臣辞别之后,朱翊钧前往了北大营,继续cao阅军马。 朱棣的祖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