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后妃宫嫔之选 (第2/3页)
罢眼巴巴地看着朱厚熜,一脸等夸的模样。 朱厚熜有点服他:四十多岁的人了,别装憨行不行? 郭勋虽然不算特别聪明,但在勋戚里也算不简单的人物了。初代武定侯郭英很能生,传到郭勋这个六世孙时,郭家已经不,但又只有一个爵位。 郭勋的父亲当年袭爵,家族内的纷争还闹到了皇帝那里。等郭勋袭爵了,他的格局算是大的,立功得到了朱厚照的嘉奖,荫子的名额让给了兄弟缓和家族内的矛盾——虽然也是因为那时候郭勋还没儿子。 他在两广搞钱,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别看他五大三粗的,还懂得花钱刊印书籍帮郭家挣一些名声。 “武将有点汗臭挺好。”朱厚熜笑了笑,“这回剿匪虽然矫难看,苦劳朕记得,没忘。但今不聊国事,先安心过年。” 郭勋又继续维持他憨憨忠诚的模样,露出喜悦的神色。 寒暄了一圈问问他们家里近况,朱厚熜才对王守仁道:“你你父亲身体不太好,春暖后接到京城来好生调养如何?” “恐水土难服。”王守仁看着皇帝弯了弯腰,“臣谢陛下挂怀。” 朱厚熜叹了口气:“袁师薨逝,众卿这一年来也颇为cao劳,都辛苦了。” 杨廷和道:“三年国策已定,只是大力兴办社学、卫学,再加上水患、水利情况清查,京营边镇cao练粮饷诸事,广东新法,臣等心里都松了口气,不致如今年般。” “还是起国事了。”朱厚熜笑起来,“前面三件事都是花钱的,以前也都做过,把钱能够花好就行,自然不如最后一件。” 朱厚熜没有像他们本来以为的那样,今后三年要做多少多少事。 多兴办启蒙的学校,朝廷列一些开支,地方再号召官绅捐赠一下,这事过去也做过,只不过现在有了更明确的计划。三年内各省、各地办多少社学,有了个目标要求,也会列入地方官员的考绩。 水患、水利情况也不是要立刻大动工程,而是用三年时间摸个底。这关系到民生,也关系到将来的粮食生产、田赋,是打基础的行为。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至于京营、边镇,着重点也就是皇帝的那句话:再难也不会难边镇。粮饷筹备、转运,朝廷这边也无非是要建立起一套更完善的机制去保障这一点。 诚如皇帝所,这三件事都是花钱的事情。 而广东新法,毫无疑问则是要尝试出“赚钱”的办法。这个试行新法的地方怎么来做,张孚敬有请奏,国策会议上也有讨论,但还没定下来,或者皇帝先把这件事的节奏按着在。 东南杀官一事,毕竟还是对皇帝触动很大。方沐贤竟觉得这是个好时机,那只能明将来新法真正推行的阻力之大。 眼下的广东,也无非先把黄册、鱼鳞册更新了一遍而已,并未实质触及土地兼并及其他方面的利益问题。 “今日且先不谈这些。”朱厚熜放松地,“就算要聊国事,也就只聊一件事吧。明年大婚,这后妃显位,朕有意不再只从普通良善之家来选了。骤享富贵,不识大体,实非国之幸事。” 众人都有些犹豫。 于是还是杨廷和先开口:“正如陛下此前所言,如何防范外戚乱政?本朝能无此患,实祖训之功。” 皇帝要在这件事上打破祖训,杨廷和等人被熬了大半年,此刻已经学会了并不贸然劝阻。 “依卿等之见呢?” 其他人还是等着杨廷和:谁让你是首辅呢? “……本朝祖训,一则普通人家,并无乱政之根基。二来不可二代三代又有入宫为后为妃者,新旧相替。三来外戚不可任官,只赐田宅厚禄。四来,祖训皇后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凡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 杨廷和总结了一下当前的情况,疑虑地道:“臣直言,进献者实有之,历来诸多情势之下,皇后预朝事亦有之。只是若大族、重臣之女为后妃宫嫔之例一开,外戚纵不可任官,然早有根基之余,恐日渐势大。以臣浅见,陛下英明神武,本朝或无大患,然将来如何,不得不防。祖训百年来既行之有效,还是勿要更改。” 这算是商量的语气了,你想怎么干,感觉你有这个本事。但防外戚,那都是为了你的子孙防的。 试想,如果选了大族重臣之女,他们族中子嗣、门生、亲族,历经一两代人还是能在朝中形成一股势力的。本朝不让外戚任官,不是三族都不能当官,只是不能直接授官。如果你的子嗣兄弟够本事,通过科举考中了进士,那还是能做官的。 只不过科举很难,普通人家的家学、积累都不够,骤然荣华富贵也会渐失进取之心,所以都不足为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