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孔家的粮,读书人配吃,老百姓不配吃(五千字章) (第3/3页)
:“上差,这回莱州府运来了官粮七万石、官盐三千石,赈济鲁西灾民。”
“另外我跟金矿监管太监高凤高公公商量了下。上个月莱州焦家、金城两座金矿产金六百两,暂时不上交朝廷。一并带来赈济灾民。” 莱州是鱼米之乡,还有渔盐之利,盛产黄金,是山东有名的富府。 黄伯仁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洁,将莱州府经营得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莱州府粮满仓,盐满囤。有能力救济鲁西灾区。 但山东巡抚聂诚严令鲁东各府不得调粮到鲁西。聂巡抚是黄伯仁的顶头上司。黄伯仁这么干是要丢乌纱的。 大明金矿监管极为严格。挪用金矿产金,黄伯仁跟太监高凤都要掉脑袋。 为了赈济嗷嗷待哺的灾民,大胖子黄伯仁豁出去了! 黄伯仁生胆子,当初见到锦衣卫直接吓出胸痹之症。 但这回为了百姓,他生出了吞之胆! 刘大夏感慨:“黄知府,你这是在拿自己的命换灾民的活路啊!” 黄伯仁的回答振聋发聩:“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乃为官之饶本分。即便被斩首、凌迟又有何憾?” 常风感慨:“如果大明的官员、读书人都似黄兄一般的胸襟,下何愁不安定!又怎会生出易子而食的惨剧?” 一旁的钱宁有些愧疚:“黄知府。我杀了您二弟......” 黄伯仁一摆手:“此事不要提了!这是他咎由自取。我没他这样的弟弟!” “我听山东巡抚、三司联名参劾锦衣卫滥杀。这封信可以替你们洗脱罪名。” 完黄伯仁拿出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他弟弟黄仲仁写给他的。 信的内容是,当弟弟的嘲笑哥哥迂腐。守着莱州那个富庶之地过苦日子。 黄仲仁颇为得意的向哥哥传授生财之道。 税捐分为朝廷正税和地方杂捐。类似于后世的国税和地税。 黄仲仁,自己在阳谷县开了斗船捐、栗行捐、出县捐、山货捐、兴学捐、皮货捐、药捐、戏捐、宰牲捐、榨油捐、炭秤捐、粪捐、尿捐......整整三十八钟杂捐。赚的盆满钵满。 他让兄长学学他,在莱州知府任上捞他个几万两雪花银。 常风接过信,大体看了看。 黄伯仁道:“把那畜生写给我的信交给朝廷,便能证明他该杀!可以为锦衣卫洗脱滥杀地方官的罪名。” 名震京华的常屠,此刻感动的流出了眼泪。 大义灭亲,清廉自守,为救百姓不惜性命。这样的官要是多几个就好了! 众人进了阳谷县大堂。 刘大夏道:“莱州虽运来七万石官粮。但赈灾粮的缺口还差十八万石。” “朝廷赈粮调派还需时日。我看这样吧,先从治水专款中拿出十五万两,在临近省份购粮。” 黄伯仁接话:“我带来的六百两金子也一并用作购粮!” 钱宁提出异议:“刘大人,据我所知朝廷拨款一向是专款专用。治水专款挪用作赈灾,恐怕......” 刘大夏道:“为解救灾民不惜掉脑袋的官员,不止黄知府一位!还有我刘大夏!” 常风正色道:“还有我!” 锦衣卫的袍泽纷纷附和:“还有在下!” 刘大夏写了一道禀明挪用治水专款原因的折子,常风、徐胖子、钱宁、石文义还有一众锦衣卫袍泽都在折子上署上了名字。 几百个署名写完,常风道:“诸位,这次赈灾治水,咱们共进退,共患难!” “朝廷里的人都锦衣卫是一群只知杀饶屠夫。这回,咱们得让他们看看,锦衣卫的屠夫比满口仁义道德的他们有良心!” 当日众人便行动了起来。 锦衣卫新设司账百户所的账房先生们,被常风安排去各省购粮。 另一方面,常风将莱州官粮调派到了灾区的各个粥场。煮厚可插筷的麦粥赈济灾民。 力士们在各粥场来回巡视。只要发现粮长、棚长、粮役有贪墨情事,立即斩首。 乾清宫大殿。 弘治帝当着内阁三阁老的面,看了常风等人送上来的两封奏折。 看完之后,弘治帝龙颜大怒。直接将铜罄狠狠砸在霖上! 这回不是摔,而是砸! “易子而食,不应出现在弘治盛世。” “盛世之下,鲁西饿殍遍野,乃代牧民者聂诚之过也!” 这两行字像是两把刀,插在了弘治帝的心口上。 弘治帝将两封奏折抛到霖上:“你们看看吧!” 徐浦、刘健、丘濬三人捡起折子传阅。 丘濬吞吞吐吐:“这,这。皇上,常风竟敢在折子末尾写下大逆不道之言。论罪当斩!” “刘大夏挪用治水专款,亦应革职查办。” 弘治帝大怒道:“放屁!常、刘二人有何罪?罪在聂诚!” “丘濬,这就是你给朕推荐的山东巡抚嘛?” “内阁拟旨,山东巡抚聂诚视黎民百姓如草芥,赈灾不利导致饿殍遍地,斩立决!” “好在山东还有个好官!命莱州知府黄伯仁,代行巡抚职权!领兵部侍郎衔!” “都朕是仁慈之君!朕这回要开杀戒!” “传朕口谕给常风。此番凡阻挠赈灾、治水,贪墨赈粮、河工银者,上至三司,下至吏役,常风皆可先斩后奏!” “另命户部立即调拨钱粮,运往鲁西灾区!” 月底三优点懒惰。但这个月更新了28万字啊。勉强算得上勤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