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章 师姐 (第1/2页)
歌曲的前奏,每个音乐人的处理都是不太一样的。 而在这种音乐现场,前奏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面向听众的,而是服务于歌手。 要让歌手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进拍。 除此之外,前奏也会定下整部作品的基调。 前奏元素越丰富,那就预示着这必然是一首大歌,否则就头重脚轻了。 而今天吴忆彤的这首歌,起步就是交响乐。 整个乐队的弦乐组,全部动用了。 而前奏结束,乐队给出的是一记定音鼓。 这是交响乐队中的基石乐器,也就意味着吴忆彤整首歌的伴奏,极有可能就是交响乐风格。 在现场要驾驭一支交响乐队,这其实是美声唱法的业务范畴。 流行唱法想做到这一点,那是很难的。 要求演唱强度要上到一定的台阶,这才能保证演唱的时候,歌声不被伴奏压住。 可流行唱法去跟美声唱法比强度,那是怎么都比不过的。 当然,现在设备比以前好,调音手段也丰富,歌手哪怕唱得弱一些,现场调音师也是可以放大的。 但是音色上,交响乐伴随的歌声到底是什么样的,听众大概有数,有审美基础,不能过于离经叛道,否则味儿不对。 所以钱斌这边的处理,是单独拎出来一小段,让秦魏去走一个美声唱腔,作为点缀。 其他部分,无论伴奏还是唱法,依然是流行音乐的范畴。 今天吴忆彤这首歌,起手交响乐,这会在周进心里,产生一个“如何安放”的问题。 就是前奏强度这么大,主歌怎么处理才能呼应上? 难道说,你要在演唱技术上,去做美声和通俗的融合吗? 可千万别这么想不开,除非你是我师父洪玉成那样的大佬,否则很容易不伦不类。 而随着吴忆彤开口演唱,这个问题的谜底揭晓了。 吴忆彤这首歌的结构,跟一般的流行歌曲不一样。 流行歌曲的结构,一般都是主歌、副歌、主歌、副歌,这是基础解构。 如果现场歌手能力比较强,副歌往往会再加一段,去做出更多的层次。 比如之前的那首《孤勇者》,就是典型。 今天吴依桐这首,人家起手就是华彩部分,美声吟唱。 花腔女高音。 音色一出来,周进都愣了一下。 这种如同夜莺一般华丽的音色,可不是秦魏那种临时抱佛脚能比的。 这必然是要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日积月累,才能出来的音色。 这一嗓子,十年以上功力。 然后吴忆彤资料上的年纪,周进记得也就二十六岁。 这就说明,这姑娘就是学美声的,童子功。 反倒是流行唱法,人家是半路出家。 这段花腔女高音甩下来,周进尚且愣一愣,现场观众那就直接懵了。 等反应过来,要站起来鼓掌喝彩,台上的乐曲却开始收了。 舞台的音乐强度一收,那观众就不方便发出太大噪音了,于是只能憋着,继续听。 伴奏回到钢琴,主歌进来了。 这首歌的名字,叫《歌唱家》。 歌词讲的意思,周进估计就是吴忆彤自己的经历。 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后来遇到了一些挫折,梦想几乎破灭。 幸亏有身边人陪伴和开解,让她重新找到了方向。 挺温暖的一首歌,归根结底,这是一首情歌。 流行音乐的那一部分,歌词旋律朗朗上口,非常通俗。 而到了副歌之后的,吴忆彤又来了一段吟唱。 这段吟唱,跟之前花钱女高音又不一样了。 花腔女高音以跳跃为主,是很活泛的。 这段吟唱,没哨音那么张扬,也没花腔那么跳跃,音色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的,虚无缥缈而又美仑美奂。 如同一个海妖,在礁石上吸引远方的水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