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5章 叛乱落幕 (第1/3页)
明月侯薛卫健一下子表现出了两种神情,这就像是忽然出现了第二重人格一样。 无论是说话的语气还是态度,和刚刚那个薛卫健一点也不相同,给人一种沉稳可信的感觉。 薛卫健摸索了一下,从他的怀里取出来了一块腰牌,腰牌通体呈现出银色,在腰牌的正中央写着一个大大的“薛”字。 薛卫健将腰牌递给了孟海,声音沉稳有力,说道。 “这块腰牌你拿着,有了这块腰牌你可以随意进入我薛府。如果你在街上遇到巡逻的侍卫,或者遇到麻烦,这块腰牌同样也可以帮你,就算是今天对你的赔偿。我希望你日后能多多来我学府陪陪我闺女,我闺女平时就喜欢书画,我是个粗人不懂这些,他好不容易遇到了自己喜欢的诗词,就算是拼了老命,我也要把它夺过来。” 薛卫健说着,双手合十,做出了抱拳状,随后也弯了弯腰,表示赔礼。 他继续说道。 “我现在就只剩下这一个闺女了,无论私心也好,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即使是犯天下之大不违,我也要把我闺女喜欢的东西给搞到手。我闺女总不可能经常来你这瀚海学堂,所以还请孟夫子有空去我薛府坐坐,多谢了!” 相比于刚刚粗狂的薛卫健,此时的薛卫健更像是一个为了自己女儿能够做任何事的父亲,人家有人情味,也更加让人觉得有一种可悲感。 孟海原本对薛卫健的印象并不怎么好,一进门就大呼小叫,嫌弃这里指责那里。 尤其还让孟海感觉到一种被胁迫的感觉,这种感觉他非常不喜欢,但是现在薛卫健这么一说……孟海感觉他那一颗“圣父心”又要泛滥了,就像是当初想要帮助大牛一样。 孟海点了点头:“侯爷客气了,如果有时间,我会去薛府的!” 至于什么时候有时间,那还不是孟海说了算。 明月候大踏步的离开了书房,并且嘱咐了一句不用送了,他的速度很快,龙行虎步的便穿过了中堂河前堂,一路离开了瀚海学堂。 直到薛卫健离开许久,孟远生和李谦和两个人才磕磕巴巴的走了过来。 李千鹤有些尴尬的说道:“不争,那三首诗……是你写的呀!” 孟海正在思索着薛卫健的事,所以随意的点了点头,说道:“当初因为有事,所以就写了三首诗!” 李千鹤忽然感觉自己的喉头有些发干,他忽然想起,刚刚他还教人家孟海分写那三首诗,尤其是第三首“苔”。 当时李千鹤还信誓旦旦的说,这绝对是一个耄耋之年的官场老人在回顾自己一生之后,还想要奋发图强,找回当年的青春,所以才写下这首诗,用来激励自己,也用来激励官场当中的那些老前辈…… 耄耋之年和一位十八岁的青年…… 李千鹤有一种现在要把头埋在地里的冲动,他发干的嘴唇张了张,又说道。 “所以这三首诗,不是你一个人同时所写?” 李千鹤说这话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刚刚孟远生所说:不争愚钝,还望师兄多多教导! 我教导个屁啊,他教导我还差不多! 孟海这个时候也反应了过来,连忙改口:“不是不是,其实这三首诗是我抄的,我以前在一本书里看到过的,正好借着这次诗会就把他抄了出来……” 李千鹤听到这里双眸一亮,原来是抄的呀,那就不用那么尴尬了。 “那本书……” 李千鹤正想要问些什么,孟海声音又传了出。 “小时候家里穷,因为没钱买炭火烤红薯,所以那本书就烧了……” 李千鹤头上一头的点点点,他不想在这个地方待了。 他赶紧说了一声自己还有事,于是一溜烟的跑走了。 以前和当然不只是尴尬,他的心中还有震惊,那可是三首足以流传千古的诗篇,孟海居然随笔就来。 尤其李千鹤和孟远山两个人,刚刚还在书房门外偷听着里面的谈话,孟海的一首“江城子”,一首“古相思曲”又是随口就来。 这已经不能被称之为神童,这简直就是文曲星下凡啊! 待李千鹤走后,孟远生站在孟海面前,他显得有些拘谨。 他说道:“不争啊,你……算了算了,你开心就好!” 孟远生因为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所以他一刻也没有多停留静止,回到了后院,属于他和赵芳秀的房间。 在下午六七点的时候,杨家一家三口又来了。 自然也是换膏药,顺便再将昨天检查完开的一些方子递给了孟远生和赵芳秀,又是多加嘱咐一遍。 孟海在换完药以后又和杨玥儿杀了几盘五子棋,杨家一家三口这才离去。 第二天依然如此。 孟海一觉睡到大中午,起来喝了药,吃了饭,等到下午杨家人来,又是喝药下棋。 直到第三天不用吃,那又苦又涩的草药,但是药膏又连续涂了两天。 直到十天之后。 十天之后。 孟海身上缠绕的那些纱布和绷带已经全部解开了,身上那些刀口也只剩下了暗紫色的血痂,小的血痂已经脱落了,只有大一点的还粘在伤口部位。 在这十天的时间里,赵宣和陈大年的行动,那也叫一个迅速。 因为有钱的缘故,这两个败家子花了比市面高出一倍的价格盘下了海宣书铺周围的几间铺子,而且将这些铺子全部拆掉。 其中有三间被拆掉的铺子合并在一起,请来建筑工人,盖了一间“海宣话斋”,另外还有一处地方拆了整整八家铺子,打造了一个戏台,这里是“瀚海听书”的场地。 陈大年说,赵宣说了,只有场地够大,够气派,才能请来更多的客人。 不算重新建造的费用,但是这两间铺子的地契,就花费了整整五百两纹银。 除此之外,在海宣书铺旁边还建了一家仓库,名为“海宣仓储”,这又是盘下了周围两间铺子,将其拆除之后重建。 又花费了整整一百文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