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5章 二场科考 (第3/3页)
这该如何下笔? 孟海坐在二层的高台上,看着下方一个个考生们抓耳挠腮的他,不由得回想起了当年自己中考和高考时候的模样,中考时候还好。 当年高考的时候,他拿到数学卷子,除了选择题的第一问能够轻松地写下来以外,后面的题只能连蒙带猜,或许和现在这些考生差不多。 孟海面前放着一后台文件袋,里面放着考生要答题的答题纸。 这些纸都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过的,和市面上卖的各种宣纸都有所不同。 在答题纸的第一面,一竖六要写考生的个人信息,姓名,籍贯等诸多要素信息。 紧接着,后面给出了将近三十份大宣纸,这些都是三尺纸。 长大概有一米宽,宽有半米多。 由于这种宣纸是特殊材料制作的,所以极为耐造,而且不透纸背。 所以,即使一大团墨水滴在了宣纸上,也不会打湿背后的纸面。 所以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将试卷折叠起来答题。 但是面前放着三十余张宣纸,按这个时代的字体大小寻常,考生一面就能写八百字 虽然错论题并没有给出具体多少字的要求,但是整个秦国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那就是写的越多越好。 管他写得对不对,先把字数凑上。 所以仅仅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已经有考生写完了两大张宣纸,看他这驾驶似乎第一道测论题还没有答完。 孟海不得不感叹,当时自己写的那八百多字的小作文实在是太丢人了。 孟海坐在二层高台上,正在愣神想着昨天文礼楼着火的那件事,一位巡御司官吏就跑了过来,说是去看台,后面有人找他。 孟海满脸狐疑地跑向了看台后方,一眼就看见了,无聊踹石子的赵宣。 咋了,有事? 孟海看了看周围没人理部官员,距离又较远,巡御司官吏虽然保护在周围,但是这些巡御司官吏完全可以当做聋人哑巴对待。 孟海也就对这熊孩子没有太多客气。 那啥有事! 孟海看见熊孩子一边说话,一边低头,时不时还搓搓手的模样,就知道这熊孩子找他绝对没好事。 我警告你,我可没钱! 孟海先给熊孩子打了一剂预防针。 赵宣听到这话,一脸兴奋地就想冲上来与孟海拼命,但是估计在远处,毕竟还有不少礼部的官吏看着这一面,虽然说话声音远处听不到,但是动作大了些,远处的官吏可都是瞧得清清瞧得清清楚楚。 所以熊孩子保持着一副气愤的模样,说道。 我是找你借钱的人吗?我可一次都没有找你借过钱,我来是有其他事情找你的,就是干回你的老本行! 孟海愣了问,有些不明白自己的老本行是什么。 赵宣神秘兮兮地从怀里取出来了一个米黄色的折叠本,然后在孟海的面前晃了晃。 孟海知道了,这时又要给熊孩子写作业了。 皇帝明明已经知道赵宣每一次的作业都是由他这位孟夫子代劳,为何还会给熊孩子布置作业? 孟海想到这里,心中已经隐隐地猜测些了什么,但还是接过了熊孩子递来的米黄色折叠本,当他打开这作业本的时候,他中一惊。 在作业本里,一共有三道题。 第一道题,何以明法? 第二道题,以何为忠? 这两道题是本次科考的两道题。 再看第三题。 问的也是海宣司。 海宣司日以何兴? 皇帝这第三道题是文海宣司日后如何兴盛,也就是说是问海宣司以后该怎样发展,具体要做什么。 孟海抬起头看了看熊孩子,又看了看面前的作业本。 熊孩子招呼着身旁一个巡御司官吏取出来了一支笔。 巡御司官吏有一种特殊的毛笔,也是巡御司官吏经常用的。 这种毛笔的笔尖非常的细,上面的毫毛也非常的硬,一次默写几百个字不成问题。 巡御司官吏自配一种墨水,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就这一瓶墨水用上半个月都不成问题,如果用这支笔加这小盒子里的墨水打本次科考的题,写上五六万字,说不定才能写干小瓶子里的墨水。 这毕竟是特殊研发过的。 孟海看着赵宣一脸恭敬地将手中的毛笔递给了他,然后一脸讨好假期学得望着地望着他。 孟海有些哭笑不得。 他明白皇帝的意思。 与其说这个作业是布置给熊孩子赵宣的,还不如说是皇帝借助熊孩子之手,专门给他布置的作业。 该如何答题? 既然这是普通的作业,并没有与利益甚至做官牵扯在一起,自然不用和那些考生一样,结合经史典籍,写上满满三大页。 孟海想了想,写出了第一问的答案: 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力,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以罚受诛,人不怨上。 小信诚则大信立。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利之所在,民归之。民之所彰,士死之。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故,权,势,法。 孟海写了七句话,最后一句权势法是他的总结,没算在其中。 孟海在上一世的时候,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看过韩非子,特殊的原因是被语文老师罚抄过,过程艰难曲折就不提了。 所以刚刚回答的那七点都是韩非子当中的几句话,虽说只是一条又一条,互相之间也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相信皇帝看完这几句话之后,能够明白他的意思。 孟海尤其在最后还总结了:权势法。 他觉得皇帝应该能看懂。 所以当他写完这第一面,打算翻过去写第二问的时候,赵宣几乎快要哭出来了。 你能不能多写一点,要不然挨打的可是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