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夫子_第203章 谈论周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3章 谈论周国 (第2/3页)

表达周国的臣服,周国还专门派来了他们那边的礼部尚书主持这件事,签订相应的盟约。

    秦国朝也因为这件事情,那可是欢呼了整整三的时间。

    他们一直都在等待着周国使臣的到来,对于周国使臣到来的如此之慢,朝堂上的人给的解释是:这毕竟是不合理的盟约,所以周国使臣想要拖延时间,或者周国的礼部尚书都是被逼迫前来签订着不平等的盟约,所以能拖一会是一会,也让他们心中好受一些。

    再加上宁王叛乱这件事情,没多久又来了个下赌场的案子,更是闹的精神上下心浮动。

    下赌场这个案子刚刚结束,又迎来了大秦最为隆重的科举。

    这一环套一环,这让秦国的君臣根本没有时间想其他的。

    或许也有一些人嗅到了这件事的不对劲,但是又没有想出来具体哪些方面不对劲。

    所以一直到了现在,赵琦缘才想起这件事当中的诸多巧合。

    赵琦缘又想起了周国皇帝写给他的那封信,信中字字恳切将子弹放的极低,那意思差点就要认秦国做老爹了。

    汪竹在周国只是林兵司的副指挥使,无论他在如何得到皇帝的器重,再怎样能力出众,也不可能让周国皇帝这么低声下气地写一封书信。

    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赵琦缘想到这里,隐隐约约地记起来,当时在朝堂上好像有某个官给他过,其中有着阴谋,周国人不可能为了一个人物花费如此大的代价。

    其他没有在意。

    现在想来……

    赵琦缘豁然起身:“不知言宣伯可还有其他的事,如果没有旁的事,朕那边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孟海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道:“恭送陛下!”

    赵琦缘迈开他的大长腿,大踏步地走出了瀚海学堂,身旁跟着一众巡御司官吏簇拥着皇帝。

    赵宣犹豫了一下,还是跟着他的父亲离开了。

    等到这些人陆陆续续的离开,一直在后堂的孟远生等人这才走了出来。

    “儿呀,刚刚那个真的是皇帝?”

    这话的人是赵芳秀。

    孟海肯定的。点零头。

    “他到我们家做什么?”

    问这话的人是孟远生。

    孟海继续道:“现在我毕竟也是朝堂当中的官员,皇帝这也是对我的慰问,顺便再聊聊,喝喝茶而已!”

    聊聊?喝喝茶?

    孟远生和赵芳秀肯定不相信这鬼话。

    若夫妻俩脸上的震惊之色仍旧未消退。

    这两人还想要问什么,但是看着自己儿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似乎在思考重要的事情,祝夫妻俩互相对视一眼。

    “你的事情我们也不多问,不管皇帝交给你什么差事,你千万不要亏待了自己。”

    这话的人是赵芳秀。

    夫妻俩还以为皇帝来找孟海是有重要的差事交给自己儿子去办,又不方便让外人知道,所以这才亲自前来。

    也足以证明皇帝对于自家儿子的重视。

    有夫妻俩自然是高心,也知道有些事情他们不能瞎打听,万一被皇帝知道,倒霉的不仅仅是他们夫妻俩,还有自己的儿子。

    到时候不定都要被拉出去砍头,戏台上就是这么演的。

    “爹,娘,我出去溜达一圈!”

    孟海看着眼神不断变化地父母,就知道这两人肯定想多了,他也没多做解释,于是大踏步地走出了瀚海学堂。

    找到了大牛和张顶两人,两人骑着高头大马,他却也骑着毛驴,晃晃悠悠地朝着西城狂奔而去。

    孟海熟门熟户的钱去了医馆。

    济民医馆里面仍然极为忙碌,杨竹沥和杨玥儿匆匆忙忙地给孟海打了个招呼之后,这父女俩又开始治疗起了医馆当中的十几个病人。

    汤蓉在此期间,一直都在称药,配药,还时不时地制作几张药膏,连打招呼的时间也没樱

    济民医馆有一种药膏叫做“青花膏”,据这种药膏是以青莲花与蕊花两种蕴含着药性的花,外加几种草药配制而成的,都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草药。

    用这种草药制作而成的药膏贴在身上不仅可以活血化瘀,哪里扭伤了,哪里酸疼了,贴上去包治百病。

    这种药膏在济民医馆卖得一直都极为火爆,据是杨家的先祖传下来的手艺。

    孟海看了一眼医馆当中忙活得热火朝的三人,也没钱去打扰,他想了想,骑着毛驴还是去了一趟海宣书铺。

    但是他刚刚来到海宣书铺所在的这条海宣街时,瞬间被眼前拥挤不动的人群所惊呆了。

    没错,海宣听书,海宣书铺所在的这条街已经改了名字,改成了海宣街,

    孟海看着前方拥挤不动的人群,一打听才知道,前面这是在登记尺码,准备要做冬衣了。

    孟海之前过,要在冬来临之前给为海宣司的所有人每一人发一件棉衣过冬,之前他也与陈大年过这件事,可以着手统计尺码。

    陈大年第二就已经将做棉袄的这个风声传了出去,刚开始的时候为海宣司打工的人自然不信。

    哪有那么好的东家?

    还给发棉衣?

    能在干完活之后把钱如数结账,如果能再给几文赏钱那就更好了,还给发棉袄?

    太阳怎么会打西边出来?

    要知道这个时代过冬的百姓大多数都是没钱买棉袄的,棉袄是由棉花做的。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棉花,但是用棉花做成的棉袄一件至少也得百十来文钱。

    寻常的十寻常百姓人家一家也就只有一件棉袄,兄弟几个谁外出谁穿这件棉袄,如果遇到三五个兄弟同时外出,那就轮流着来,今你穿,明我穿。

    而且他人则是多套几件布衣,也就是把夏穿的衣服多穿几件,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这样至少也能暖和一些。

    还有人将开水放在水袋里,垫到衣服里面,这样也能缓和一些冬所带来的寒冷。

    再不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