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8章 元日将近 (第2/3页)
管家老李家一脸不情愿的孟海从床上拖了起来。 与高于见面的地点仍然是在花厅。 管家老李备好了茶,又端来了许多茶水糕点。 孟海披着一件大衣,将整个身子都缩进了厚实的大衣当郑 气热是越来越冷了。 花厅的周围虽然摆满了炭盆,但是一阵风刮来,还是让人瑟瑟发抖。 孟海妄想坐在对面的高于,道:“不知高大人此次来我府中,所谓何甚?” 高于的年纪要比孟海大,资历也比孟海老。 但是高于坐在孟海对面,却显得格外谦虚。 他道。 “再过些时日就是元日了,不知孟大人打算如何过元日?” 元日节,是整个大秦最为盛大的节日。 节日一共有五,相当于元旦。 也就是从每个月的12月30日,一直到来年的1月2日。 孟海听到这话,打了个哈欠:“那当然是在家里睡过了!” 孟海对于这种跨年可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前世也是与大学的同学组团去跨年的,结果去了两次,两次都被挤的手机网都断了,如果不是后面人渐渐的散了,网络恢复,他连同学在哪都找不到。 他经过的两次跨年夜,那就是去看人头去的,顺便再买几个20块钱的气球当冤大种。 所以当高于提出过元日节,孟海最先想到的就是两次并不愉快的跨年夜。 他的记忆碎片当中也有对这个时代元日节的一些过法,包括这个时代的许多习俗,但是对于一向好吃懒做的孟海来,举行那些仪式,还不如就找个酒楼与身旁的家人朋友大吃一顿,然后各回各家,各睡各觉。 高于听到孟海的回答,嘴角抽了抽,随后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文书,他将文书递到了孟海面前。 “孟大人,可以先看看此物。” 孟海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文书。 这是一纸官凭。 内容想要表达的意思大致就是,现在距离元日节越来越近了,特地允许海宣司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并且作为朝廷特许聚集处之一,还会发放消费券等类的物品,刺激消费。 在官凭的最下方盖着中庭首辅和户部尚书的两块官印。 在整个秦朝或者在这个时代是不允许大规模聚集的,除非得到官方的允许,否则,人流量聚集太多,容易发生各种问题。 而在朝廷允许的情况之下,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可以适当聚集适当的人流。 就比如海宣司在京城招工,海宣司所举行的许多活动,这些都是得到官方许可的这才能聚集如此多的人来,如果换成旁的地方直接蜂拥而来数千人,肯定会引起朝廷的警惕,到时候朝廷不定就会直接派官兵来驱散人群了。 而像一年一度的元日节,如此盛大的节日,到时候来往大清京城的,无论是富商还是百姓,自然多到不计其数。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加以规范,必定会发生危险的事情。 所以每当元日节,或者其他大型节日来临之时,朝廷都会发这种官凭,并且在大街巷张布告示表示哪个地方可以大量聚集,哪个地方要注意安全…… 像这种官凭,只有在京城当中叫得上号的有名店铺才会发放,比如美食楼。 也只有这样的商铺才能够接待得起大量的客人。 孟海手中拿着官凭,想了想,还是将其收了下来。 高于见到孟海将文书塞进了自己怀中,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笑着道。 “即使没有这份官凭,孟大人想要聚集千百之众也是无妨的。只不过有了这一份官凭,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许多。听闻孟大人所开设的海宣商城快要开业了,下官就在这里先向孟大壤声贺。” 孟海笑着摆了摆手。 高于这次前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送官凭。 完成任务的高于在花厅当中喝了两杯茶之后,也就离去了。 孟海让管家老李将高于送出府门,他背后靠着椅背也开始起了元日节。 虽他没有多大的兴趣过元日结,但是该参加的节日还是要参加的,只不过是以另一种的方式参加。 孟海的手掌轻轻的按在了塞在胸口的官凭上。 紧接着,他直起了身。 “李叔,李叔,我出去一趟!” 孟海扯着嗓子叫着管家老李,没过一会儿,管家老李就备好了马车,在马车后面是以胡来为首的一大群武士官兵跟随。 大牛和张顶也在其郑 孟海坐着马车直奔皇宫而去。 他只是短短几日时间没有出门,却发现整个南城的景色与前几日有着极大的不同。 虽然元日节距离正式开始,还有数日的时间,但是整个大街巷却已经开始张灯结彩,有不少店铺门口都贴了新的对联,也有不少店铺开始张灯结彩。 这些店铺绝大多数都集中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路过几家衣铺,里面的人数明显要比前几日多了一倍,一路上有不少衣铺门口都围着排队取衣服的客人,或许这里是南城,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都是达官显贵的缘故,不少衣服钱还能看见停放的马车和正在往马车上搬运衣服的家丁仆人。 接着就是许多食品店,尤其是许多rou铺,周围聚集了不少购买rou类的客人,所以绝大多数的客人每次只买那么一点点,但是聚少成多,那也是数十饶长队了。 还有腊rou铺前,也是聚集了不少人。 尤其是不少寻常百姓身上穿着单薄的棉袄排着长长的队伍,时不时朝着rou脯的方向张望。 而rou铺的掌柜则是一手拿着秤,一边数着银钱,一边吩咐着手底下的工人心着切rou,生怕多欠那么一丝。 南城的酒楼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酒楼,像美食楼这样的大酒楼虽然在南城也有分店,但是现在毕竟不是饭点,所以人少了许多,但是仍然有不少进进出出往来于大酒楼的客人。 最后就是客栈。 孟海忽然发现整个南城绝大多数的客栈都已经住满了,不少客栈门口都挂着“客满止步”的牌子。 想必这也是不少来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