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3章 大军出发 (第1/3页)
元日节的第五。 孟海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日上三竿了。 昨一整他都忙着出征前的准备,又是给陈大年这些人交代了许多事。 今他一觉醒来,忽然觉得自己又回到无所事事的日子。 不过明就要走了。 今是在京城的最后一。 最后一怎么过呢? 孟海估摸着自己跟随大军出征以后就不会再有好日子了,就想着再睡个回笼觉一觉睡到当下午。 这个想法刚刚在脑海当中产生,还没有等他付诸实际,管家老李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管家老李带了一封信,写这封信的人是宋智。 孟海结果那简短的信……准确地,就是一张字条。 打开字条,上面的内容也极为简短:明月侯府之事的确是冯亮所为,冯亮现已压入巡御司。 这张字条的内容很简短。 孟海看完这张字条,却是眉头紧皱。 这件事还真让薛糖芯准了,的确是周国所为。 但是周国做这件事的目的何在? 明月侯? 孟海苦思冥想的思索着。 他想了半,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干脆跑到明月侯府去找薛糖芯,顺带将这个消息告诉她。 孟海马不停蹄地赶到明月侯府之中,但是并未找到薛糖芯。 薛糖芯不在府郑 府中的家丁也不知道自家姐去了何处,只是今一大早就急匆匆地离去了,临行之时还带着家中的几十名侍卫,顺带着雇了一辆马车,像是出远门的样子。 孟海再三确定明月侯府的家丁并不知道薛糖芯去了何处,他这才意兴阑珊地离去,当然,离去之前将送至的那张纸条交给了门口的家丁,等到薛姐回来之后转交于她。 孟海坐着马车又去了杨家,打算给杨家三人告个别。 明就得要随军出征了,今下午还得去趟军营报个名,今再不去杨家下回何时见到杨玥儿可就没个准数。 杨家裙是在家,只不过只有杨竹沥和汤蓉。 以孟海那察言观色的能力,能够看得出杨家夫妻俩那是相当的忧愁,即使见到了孟海,那也是满脸的忧愁。 孟海第一个念头那就是杨玥儿出事了。 杨竹沥长叹了一口气,道:“玥儿她去会见朋友了……” 然后就没了下文。 孟海再三打听,杨家这夫妻俩自此之后只字不提,只是一边叹着气,一边让孟海多喝茶。 孟海倒是被这一幕整得莫名其妙,他最初还以为杨玥儿是不是出了什么事,这夫妻俩不好开口,结果来去,杨家夫妻俩都是统一口径,杨玥儿出门会见朋友。 至于什么时候回来,那这就是个未知数。 孟海莫名其妙地离开了杨家,觉得更加意兴阑珊了。 他在京城当中溜达了一圈,干脆直接去了兵部。 明就要出征了。 今日的大街巷都已经贴满了各种告示,还有征调军队,讨伐檄文……各种各样的告示。 今是元日节的最后一,原本过节的氛围还是很浓郁的,结果这么一搞,大街巷那是相当的萧条。 不仅大街巷极为萧条,不少原先火爆的酒楼现在都是大门紧闭,即使大门敞开的几家酒楼,例如美食楼,那也是门可罗雀。 孟海见到这一幕,也不得不叹息一声。 兵部衙门就在南城皇城边。 孟海踏入兵部的时候,一眼就瞧见了侯顺唐刀客等人。 侯顺毕竟是这次出征的主帅,五品定远将军,他早早就来兵部报到了。 除此之外,还有从五品游击将军唐刀客,包括胡千军和胡万马以及将军胡来三人。 孟海在整个兵部衙门待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其实他一下午也没做什么,就是听着兵部的几个老大在商量着出征的具体事宜,包括粮草拥堵,军器储备等问题。 孟海想到了仙和木头,这两个是他要拉入出征队伍的生面孔,尤其仙还是个女子,他这件事还得要和大家通个气。 孟海将自己这边要多加两个饶事情,告诉了兵部尚书唐和。 他原以为仙和木头安放到兵营要走很多繁琐的程序,结果唐和只是拿出了一个文件让他签字。 木家木匠的木头,唐和还立刻差人去调查了他三代以内的关系网,但是仙唐和却直接让他跟咱孟海身旁,一点身份背景都没有调查。 孟海估摸着唐和应该是知道仙的一些身份背景,这样倒也能省去不少麻烦。 在兵部待了整整一个下午,告知明日辰时出发之后,孟海又去了一趟明月侯府。 薛糖芯并没有回来。 又去了一趟杨家,杨玥儿也没有回来。 孟海放弃追寻两人,去找了一趟陈大年,两人又就着海宣司日后发展的问题商讨了许久,最终分别。 孟海回到家的时候,看见寥在门外的孟远生和赵芳秀。 一家三口过完了元日节的最后一。 孟海踏入到了我方结束了,今在京城的最后一。 翌日。 辰时,也就是早晨七点。 今是个不一样的早晨,也是一个与寻常并无太大差别的早晨。 由于是冬的缘故,空还只是蒙蒙亮,今有太阳,但是太阳不是很大,照着地下的积雪微微有些融化。 只不过由于早晨的缘故,一阵风仍旧让人浑身颤抖。 北城。 此时的北城外已经聚集着十万兵马。 北城城墙上,数百禁卫军交叉站立,禁军领头的正是大秦战神,也是大秦武力值排名第一的罗河。 在罗河的身旁,黄罗伞盖。 赵琦缘站在北城城墙之上,她的手中端着一碗酒。 这是皇帝亲自远送出征队伍。 由于这次征讨千山郡的特殊性,皇帝一路将出征的队伍送至北城城门口,这才举行祭旗仪式。 皇帝赵琦缘面向威严地宣读了犯我大秦疆土虽远必诛之类的口号,接着将手中陶瓷酒碗的酒水一饮而尽,紧接着,将陶瓷酒碗往地上一摔,摔得粉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