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8章 屠龙高手 (第2/4页)
能直指要害。” 宇文宪不过15岁,但是治国有方,有实干能力,善于处理各类政务,亲自审理诉讼,勤政爱民,在蜀中一带名声很高。和宇文宪一起去蜀地的还有裴文举。裴文举来自河东裴氏,从小和宇文宪兄弟关系好,一直是宇文宪的幕僚,这次跟随宇文宪前往蜀地任职,协助宇文宪处理政务,成为了他得力的助手。 蜀境土地肥沃,商贩们在这里做生意都发了大财。有人劝裴文举经商牟利,他回答说:“最珍贵的利益,不是钱财而是道义。道义兴则百姓归附,这才是更大的利益。之所以不愿经商,并不是讨厌钱财。”宇文宪一直佩服不已,把裴文举当成自己的老师。 宇文直是宇文邕的同母弟,也就十三、四岁的年纪,目前还没表现出什么治国理政的才能,宇文毓爱屋及乌,喜欢宇文邕也就顺便将宇文直委以重任。 有了这样能干的兄弟,宇文毓自然是高兴,放手让他们去干,大胆培养他们的才能。 至于好友蔡佑,为了防止宇文护的猜忌,他主动申请外放为官,第二年,蔡佑在原州刺史任上病逝,追随宇文泰而去,时年58岁。相比于赵贵、独孤信等人,蔡佑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生前被宇文泰视为干儿子,死后又极尽哀荣,被追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五州诸军事、原州刺史。 2.芳林诗会 在治国理政之外,宇文毓也喜欢和文人雅士来往,常常和王褒、宗懔、庾信、殷不害、王克、元罗、谢贞等南梁旧臣来往,一方面是诗词唱和,另一方面也算是麻痹宇文护。 七月的一天,宇文毓召集各位才子到芳林园赏花。正值盛夏时节,天朗气清,花香四溢。各位才子相聚一堂,把酒言欢,诉说昔日的快乐,吟诵当下的美景,各自都留下了很多美妙的诗篇。其中,王褒写了一首摘花诗,很让大家喜欢,宇文毓赞不绝口。 “陛下,你自幼博览群书,而且才华横溢,如此美景,何不吟诵一首,让臣下开开眼?”王褒笑道。“是呀,陛下,我大周朝难得有您这样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的领袖,今天真是有幸可以领略一下。”王克、谢贞二人也来拍马屁。“既然各位名士都开口了,那朕就献丑了。”一杯酒下肚,宇文毓也是兴致勃勃。 一阵风起,几片花瓣落入酒杯中,花香伴着酒香扑鼻而来,宇文毓来了灵感,思索片刻手,挥笔写下《和王褒咏摘花》:玉碗承花落,花落碗中芳。酒浮花不没,花含酒更香。 “好诗好诗,这首诗形象生动,让我隔着老远就闻到花香、酒香了!”韦夐笑着进入了花园。宇文毓很惊讶,跑着就来迎接了:“逍遥公,什么风把您老给吹来了,朕请了好久都没请动,不料今日您却主动来了。”看到韦夐,庾信等人也很高兴,都凑了上来。 “哎,陛下,您天天派人送河东酒一斗给我,我再不来拜见,那不是让世人说我无情无义嘛。”韦夐开怀大笑。韦夐出自京兆韦氏,是韦孝宽的哥哥,志向高洁,淡泊名利,十余年一直拒绝朝廷的征召,是当时闻名内外的名士。韦夐这样的人,谁都想拉拢,包括宇文护,宇文护曾下诏让韦夐到自己府邸,说是讨论政事。 韦夐迫于宇文护的yin威,不敢不从,来到府邸后,宇文护安排了很多文艺节目以及高档名酒来迎接韦夐。看到那奢华的场景,韦夐不由得感叹:“雕梁画栋,靡靡之音,醉生梦死,有其中一项嗜好,没有不灭亡的。”我叫你来是看得起你,没想到你却来给老子上课,宇文护很不高兴。鉴于韦夐的出身和名气,宇文护也不敢咋样,只得把他打发走了。 相比宇文护的霸道,宇文毓就谦虚和真诚许多,经常给韦夐写信、写诗表达内心的敬意,而且一直尊重他的志向,并不强迫他做官,经常好酒好rou送去招待,亲切地称呼他为“逍遥公”。宇文毓写给韦夐其中一首诗《贻韦居士诗》如下: 六爻贞遁世,三辰光少微。颍阳去犹远,沧洲遂不归。风动秋兰佩,香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聊登平乐观,遥想首阳薇。傥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 大意是赞美韦夐隐居之地的美丽风景,表达自己对韦夐的崇拜,希望他有空来指点自己,聊聊国事。 宇文毓的真诚最后感动了韦夐,韦夐回诗一首,答应了以后定时入朝朝见。王褒、庾信等人也是第一次见到韦夐本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大家坐下来开怀畅饮,都在赞扬韦夐的高洁志向。 看到庾信、韦夐的风度,宇文毓不禁感慨不已,心中暗想:要是我大周朝的的子民,不论胡汉都如南方士族那样知书达礼、才华横溢,那该多好? 酒过三巡,宇文毓环顾了下在座各位,娓娓道来:“诸位,想我太祖从武川起兵,四处征战,击败侯莫陈悦、高欢等强敌,才建立了大周基业。如今建都汉朝旧都,大周却没有汉朝的盛世文治,一直被南朝视为戎狄,朕心有不甘;如今南朝的各位学者都齐聚我大周,希望各位能助我大周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大兴教育之风,传播发扬汉文化,促使胡汉一体,统一文化思想,开创我大周兼容并蓄的雄伟气象。” 一番话下来,谢贞、王褒等人深受震撼,热情被宇文毓点燃了,纷纷鼓掌称是。王褒感慨地说:“想不到陛下有如此胸襟,我等一定竭尽所能,为陛下效力。”其他人也纷纷称是。庾信站起来进言:“陛下,要大兴文化事业,莫如从传统经典入手,我等之前都在梁帝手下做事,不如······” “不如我们大周成立一个经史校验小组,专门校对刊发经史子集,以此来教化天下。”宗懔补充着说。 “对呀,陛下,这事儿一定要办,趁早办。”说话的是谢贞。想当年王谢家族可是贵族中的贵族,如今没落了,但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贵族的礼仪制度。谢贞没想到在北周这个鲜卑人建立的国家,还能有机会重新找到贵族的感觉,那多好呀。 “好,太好了,朕正有此意,那就请王、宗两位爱卿牵头吧,各位我大周的文化事业就交给你们了。”宇文毓仔细端详每一个人,以此拉着他们的手表示谢意。 几天后,王褒向宇文毓提交了一份《大周文化事业建设方案》,大体内容是:1.召集北周境内文学爱好者八十余人,专门负责校刊经史;2.收集、编撰群书,从伏羲、神农以来,直到北魏末年,目标是编成一部五百卷的《世谱》;3.办公地点设在麟趾殿。 宇文毓即刻同意了,于是,北周文化事业在王褒、宗懔的带领下,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以宗懔为例,宗懔在麟趾殿工作期间,写了大量作品,其中最着名的是《荆楚岁时记》,为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着作,记述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和民间故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