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五章 小满  (第1/2页)
    “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尽可能多的准备些药材。”王勃最后补充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这算是个常识了。不过在座的都是小年轻,应该都不太知道。    “会有大灾出现吗?”李裹儿有些忧心忡忡的问道。    “按最坏的打算去做,总没错的。”王勃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顶多是浪费点钱,我们又是不缺的。”    “也对。”李裹儿想了想,她可是最不怕浪费钱的。    **    就在众人紧锣密鼓的忙碌下。小满之后,雨越发的大了。    “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这就是说,小满之后,就会迎来雨期,”王勃带着李裹儿在河边看水,此时的河流已经不复冬天的干涸,水位线上升了不少不说,连水流也变的狂暴了很多,湍急的河流凶狠的拍打着堤岸,像一条急于挣脱束缚的恶龙。    “这也要学?”李裹儿一边听王勃讲节气的由来,一边好奇。    “那当然,上位者不识节气,贸然在不该征调民夫的时候征调民夫,国家就离亡国不远了。”王勃抱起了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李裹儿点头。    书是早就读过的,但道理却是要见过才懂。    农时,在这之前只是个朦胧的词,在这里却是一群人的生活。    她看向不远处正在冒雨祭龙神的农民,他们正在祈求雨停。    “满招损、谦受益。所以起小满这个名字,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满而不损,满而不盈,满而不溢。”王勃示意李裹儿看供品中的那一截麦穗,“小满的时候,田地里还需要雨水,所以祈玉。但是却又祈求雨不要太多。    “那要是雨还不停,会怎么样?”李裹儿好奇的问。    “麦就会坏掉。”王勃的语气很沉重,“颗粒无收。”    李裹儿看着那涛涛水势,烦恼的皱起了眉头。    王勃却犹嫌不够,叹息的说道,“颗粒无收也就罢了,最怕的是大水决堤,冲毁房屋农田。”    “这种事经常发生吗?”李裹儿觉得自己似乎从未听说过这种事情。    “不经常发生,又经常发生。”王勃苦笑。    “为什么?”    “因为大唐太大了。”王勃解释道,“说不经常发生,是因为大唐太大了,只有发生一道一州的灾难,大到前所未有,才会让满京城的贵人们讨论。”    “如果没有人讨论,京中没有人知晓,那就意味着今年并没有灾害发生。    “但那种规模的灾害,史书上也没有几起,所以才说不经常发生。”    “然而你要把范围圈定在一村一县,那么这种事情,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大唐有那么大的疆域,数千河流,每条河流旁边的村庄,都有可能被洪水冲毁,然后家破人亡。”    “大唐太大了,一地百姓的疾苦又太小,”    “那奶奶知道吗?”李裹儿好奇的问。    在她心目中,自己的祖母当真是个无所不能的巨人。    “圣人自然是知道的,要不然怎么叫圣人呢。”王勃笑了笑,指向看不见的方向,“每县每道都有驿站,无数的消息就从这里汇聚,然后送往神都。”    “但她并不一定会管,对吗?”李裹儿轻轻的叹了口气,“就像是蜉蝣之于池塘,它太渺小,便不会有人注意它的生死。”    “是啊,陛下当然需要从大局出发。”王勃摇头苦笑,“又不是真救苦救难的菩萨,也没有千只眼,千只手,怎么可能去帮助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