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阿旺_第47章、不忘初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章、不忘初心 (第2/2页)

先生非常生气,说阿旺还是个娃儿,有什么话就好好说,怎么有不同意见就动手打人,如何为人师表?张德彪闻言羞愧难当后悔莫及,一个劲地对赵老先生赔不是,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一看阿旺这样,怒火中烧、恨铁不成钢,性子一急我就动手打人。

    赵老先生说张教授,我跟你提点小小的建议,你这脾气得改一改!张德彪满脸冲红,点了点头说是的是的,我必须改,重样的错误我不会犯第二次了!紧接着赵老先生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想阿旺回心转意,我们迫切需要知道阿旺为什么要这样做?张德彪点了点头,只听赵老先生接着说我们既然来了,不如好好调研调研,黄麻这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阿旺这孩子仍愿选择辍学,也要留在这儿,到底为了啥?阿旺这孩子绝顶聪明,我相信他绝对不会干傻事,信中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我们不可全信。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张德彪见赵老这么说,就借坡下驴微笑着对赵老先生说好的好的!

    因是山区,车开了很长一段路才见一个村庄。记得小时候大多是土道,如今大多是水泥路了。山区变化不大,工农业不发达,旅游业更谈不上,大多数人的观念至今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没有与时俱进,守着金山银山仍然贫穷落后。

    返城的时候,并没有像来时一样一路上急着赶路,因没见到阿旺他们三人,车特意开得很慢很慢,一边开一边等。每到一个村庄就停下来进村了解情况,结果一调查发现许多大队居然连个村医都没有。许多老百姓患了病一般在家拖着,实在拖不了就上镇里或县城医院去看病。因镇里或县里离得实在是太远,家里又没钱,有的小病慢慢就拖成了大病,大病慢慢就拖成病危等死。老百姓当知道他俩是医生时,很多患者都来请他们瞧病。这一瞧病就停不下来,惊动了大队书记李卫,李卫听到张德彪一行还要赶路,就跟张德彪商量商量,说张教授听您说话的口音,您是我们本地人吧?张德彪闻言点了点头。只听子卫接着说,张教授您也看到了,家乡缺医少药,大多生活在贫困线下,看个病很不容易,如今听到有名医在此,都慕名前来,一下子聚了这么多病人,诚请您能不能多呆几天再走?张德彪望了赵老先生一眼,赵老先生点头同意。李卫听了满心欢喜,山里人热情好客,连忙杀猪宰羊要好好招待他们。突然间张教授发现自己错怪了阿旺,觉得自己的眼界与格局还不如一个娃儿,惭愧惭愧!忘了刚学医时校长的谆谆教诲,不忘初心,悬壶济世!

    两人天南地北的聊着,张德彪向大队书记一打听得知,村里人都搬到县城住楼了,张德彪闻言甚喜。

    吃罢晚饭已是九点了,皓月当空仍未见到阿旺他们赶来,张德彪便担心起阿旺来。赵老先生见状忙安慰张德彪说,张教授你放心好了,他跟阿牛阿亮他们在一起不会有事的。张德彪跟李卫说借用一下你办公室电话。李卫说张教授,您随便用。张德彪打电话到招待所前台,前台服务员说未见阿旺他们。放下电话,张德彪急得像火锅上蚂蚁七上八下。阿旺这孩子去了哪儿?赵老说阿旺他们那有这么快就到县城,依我对阿旺的了解,阿旺十有八九不会去县城,于是去了阿牛阿亮他们老家那儿。张德彪默不做声,阿旺这孩子脾气真够犟的,犟得像头驴!我并非真心要打他,只是吓唬吓唬他。有道是严师岀高徒,养不教父之过。

    晚上他们住在李卫家,夜深人静,辗转难眠,各怀心思。张德彪心中暗暗盘算着万一阿旺真的不回去,我该如何向校长交待?要不要强制把阿旺带回?为了阿旺,难道我张德彪又要做第二次选择?

    而赵老则想,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内心充满着矛盾,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看,阿旺不回去或许是对的。但站在阿旺本人、科研、国家层面长远来看,阿旺是错的,错在大材小用。眼下阿旺是个学生,学生应以学业为主,不能主次不分,抓了芝麻丢西瓜。高楼万丈平地起,要想成为一代名医,他必须继续完成学业。但强扭的瓜不甜,我应该找阿旺坐下来开诚布公、心平气和好好谈一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开心结,要让阿旺明白之所以要他回去完成学业,希望他在读研、将来读博这段时间积累能量,厚积薄发,将来能更好地解决世界性医学疑难杂症,为大众服务。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缺少的是顶尖科技人才,如何缩小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就是要为他们创造岀良好的生存与科学环境,让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人尽其才,放飞自我,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科研成果。对于农村缺医少药的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可以让中西医药进入中小学课程,把医药当作语文课来上,人人懂点医药知识,重在预防、治未病,强身健体,小病自治,大病就医,中药材隨处可见,就地取材可以解决老百姓缺医少药燃眉之急,同时可以为国家节约大批医保基金,化解城乡医疗服务不均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