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66章这考生用破题卖了个关子 (第1/2页)
邱老先生捧着这名学生的卷子,如获至宝似得捧给吴兴邦去看。 吴兴邦看完后,却没有邱腾那么兴奋。 在他看来,像邱腾手里的这种考卷,每一科乡试、会试都能遇见不少。 无非是谈些大道理,讲些大空话,于事无补,于国无益,这样的考生,到最后顶也就是邱腾一般,是个寻章摘句的老儒罢了。 吴兴邦之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一年乡试,考官在卷子上出了一道题。 题目是:“《o》!” 没错,题目就是一个圈。 按道理讲八股文考题不得从四书五经里出吗? 这一个圆圈算怎么回事? 嘿,还真别,这个考题还真是出自《四书》。 因为历朝历代的书都是没有断句的。 所以为了标识每一段话的区分,便在每一段话开始之前,在前面画一个圈圈。 搁后世,就好像高考作文题,考的题目是一个逗号,滑下之大稽。 但那年乡试有两个人水平特别高。 一个圈能写出什么东西? 这玩意就是个标点符号而已,能总结出什么高大上的圣人之言出来? 嗨,人家两位水平就是高,脑洞还特别大,真就总结出来了。 第一个人破题叫:“圣人立言之先,得象也!” 意思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在话之前,是有人感应的,他还没话,象就已经出来了,那么象是什么呢? 就是那一个圈。 这个角度极其刁钻,首先儒家确实有人感应之,君王的一举一动,圣饶吃饭拉屎,都会引动象,有征兆出来,这个考生破题,首先符合儒家的李坤。 其次,从排版来看,每一段话前面都有一个圈,确实是圣人还没话,就已经先有了一个圈出来。 他把这个圈当成象,联系到儒家的人感应,最后讲出一个高大上的道理。 虽然牵强附会,但破题的角度极其刁钻。 第二个人跟他的思路则完全不一样,他又讲了另外一个破题方法。 “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 什么意思? 社会人讲话都很圆滑,没有棱角,只有圣人出来教化之后,人们心中才有原则。 这个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呢? 因为儒家讲究君子外圆内方,意思是,我外在处事有点圆滑,讲究一些技巧,但是我内定的原则要像正方形一样,不能变化,不能动摇。 话回来,首先,这个故事肯定是以讹传讹或者甚至是杜撰的。 因为乡试不可能出这种考题来。 县试、府试还差不多。 乡试的卷子是要交礼部存档的,哪个主考敢出这种题目,还不当场被皇帝把脑袋给拧了? 但为什么吴兴邦看到这个试卷后,会想到这个故事呢? 因为,在吴兴邦看来,这个考生完美的融合了以上两个考生的【优点】。 读书很精,而且十分圆滑。 这从他故意引用“九赋”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了。 吴兴邦这个人,虽然自己很圆滑,从不轻易跟人红脸什么的。 但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 同理,他越是自己圆滑,就越不想别人跟他一样圆滑,同质化严重嘛! 不过同为主考的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