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旧忆《伍》 (第2/2页)
里都没有几个。即使要用,也要排队等候,而且价钱也不便宜,相当于我们家庭两个月的开支了。 本身就是背靠皇天厚土吃食的,不像城里人一样能挣工薪,所以大部分庄户人家都出不起半机械化的钱。 由此骡马等家畜就派上了大用途,基本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种法。 我虽然是个农民的子弟,却不是个种地的好手,小时候就觉得自己不会从事种地中粮来活着,直到长大后也随了心愿,对于收拾田地这件事是一窍不通。 所以妈在后来经常说自己,属实生了个不爱干活的二流子。 爸倒是无所谓,在他眼里一切都顺理成章就好,顺不了理成不了章也没有关系,因此算是个很随性的人。 妈就又不一样了,虽然希望儿子会干点农活,但是更希望我能够通过读书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或许这就是一个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愿吧! 至少爸爸也是如此,渴望着家里能够出一位读书郎,最起码是一个有出息的。不指望有很大的造就,只要是将来能在城里混个工薪阶层就可以,这样就不必像他们一样辛苦在土里刨食吃。
日头走得真快,眨眼就到了中午,该回家吃午饭了。 爸卸下种地的家伙什儿,妈趁此空档把所有东西都归拢到一起,做着收尾工作。 早上带的东西是不可能都拉回家里的,不然下午还得拉回来,一来二去很麻烦。 跟我们一起回家的也有骡子大爷,若是把它单独留在地里,爸可能连饭都吃不下去。 我在前头探路,爸在中间牵着骡子,妈在后头拎着已经空空的凉水壶、喝水用的茶缸,一些装谷子的空袋子。 此情此景,我驻足在几米远的前方,想到了师徒四人从东往西的画面。可是我们的队伍少了一个人,就是骡子大爷背上缺了一位。甚至我在想,要是奶奶在就好了。 田和家的距离也就离了不到一公里,所以我们三个人和一匹骡子不到十五分钟就能走回。 奶奶很能干,即使上了点岁数也是如此。等我们到家的时候,饭菜都已经端上了炕头的四方桌,连洗脸水和毛巾都已备好。 现在正忙着搅拌猪食喂猪,妈赶紧迎上前,说:“妈,我来吧!” 随后便拎起满满一大桶用苞米面渣子和温水拌好的精猪料,走进猪圈倒在盆里,时不时嘿嘿地喊上几声,批评着为了吃饭而尔虞我诈的两头大公猪。 本来在中午的时候不需要喂猪,只是爸妈盘算着七月份翻新窝棚的时候杀上一头,再把另一头卖掉。所以在前期,只能费粮食养肥膘。 希望宰杀的能多下点rou,卖出去的能换个好价钱。 用餐的间隙,爸妈在商量让我念书的事儿。 爸说:“后天你去镇上一趟,给孩子买点铅笔,本子啥的。” 妈说:“明天完活儿,后天赶早儿去吧!” 奶奶把头伸过来,笑着问我:“大孙子,要上小了开不开心啊?” 虽然我还没念过一天书,但我也知道奶奶一定说错了。明明是上学,可她却说成了上小。 我没有揭穿她,直说:“开心。” 然后猛扒拉几口饭,离开座位,跑下地到水缸边舀水喝。 第一个春天就这样结束了,夏天就像挂着铃铛的狗尾巴草,摇着尾巴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