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固执的博士后家属,梧高凤必至 (第1/3页)
根据他的经验,并非只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才需要切除。非腺瘤,错构瘤,同样值得警惕。 “能够不切吗?我老公是一名博士后,他查过资料,直径低于五毫米的息rou可以不切。而且它的颜色是红的,孩子还只有十四岁,我们怀疑是炎性息rou。是不是吃点消炎药,它就能自己消失?” 女子在旁边问道。 “我凭个人的诊疗经验断定这颗息rou不会自己消失。尽早手术切除是最好的办法。” 李敬生很肯定的回答。 博士后怎么了? 学富五车,不代表懂医。 就算懂医,也不一定懂肠道疾病。 肠道息rou手术,李敬生的经验算是相当丰富了。 他每次切下来息rou,都会进行仔细研究,回到诊所还会写总结。然后等到病理活检结果出来,他会做二次总结。 通过不断积累,他对肠息rou的诊断水平也是直线上升。 这种能力根本不是读书、查资料就能学到,而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 “可是我查了多方面的权威资料,都表示五毫米以下的肿瘤不需要切除啊!”孩子的父亲推了推眼镜,再次强调他查了很多资料。 而且是权威资料。 遇到这种家属,有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很多临床医生都害怕宁愿相信资料,宁愿相信百度,也不愿意相信医生。 “那你们带孩子来找我看病的目的是什么?” 李敬生问道。 “您是专业人士,又是内镜领域的顶尖专家,就想请您给出更权威的意见嘛!” “我的意见就是切掉。” 李敬生再次重复自己的建议。 “听说切掉息rou以后,肠壁会变薄,容易穿孔。手术也有一定风险,我们就想着,能不切是最好的。” 家属也在强调着自己的想法。 “要切。” 李敬生再次重复意见。 “可是我查了,五毫米以下,炎性息rou不用切也是安全的。” 孩子的父亲很固执。 mama则是以爸爸的意见为主。 能看出来,她看向自家丈夫时,眼睛里全是小星星。 当初,估计是丈夫的小迷妹。 “你是学什么的?” 李敬生询问孩子的爸爸。 身为医生,一片仁心。不能因为家属的固执和无知,就放任不管。 能够劝动他们,那是最好的。 如果真的等到这颗息rou发生了恶变,并且发生了转移,那时候再做手术,已经迟了。 哪怕没发生转移,做手术的效果也不是百分百根治。 仍然存在很大的复发可能。 肠癌的复发率一直很高,特别是肠癌晚期。 “我是学土木工程建设的,在国外一所著名院校读的博士与博士后。” 说到自己的学历,孩子的爸爸很是自。 “你不是学医的,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可能没有专业医生那么全面,你想过没有?” “可是我查了很多资料,也认真进行了学习……” 眼看又陷入了无限循环,李敬生受不了了。 “好了,不说了不说了,你们有你们的意见,我有我的诊断。我能给出的建议就是必须做手术,尽快切除。那颗息rou不会自动消失。你们也可以再去别的医院看看,咱们江离市的人民医院,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侨邦医院,在肠息rou方面都有很雄厚的技术实力。 让下一位患者过来治疗吧!” 李敬生没办法了,家属固守着自己的意见,反复强调查过很多权威资料,根本劝不动。 只能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其它医院的医生。 家属最终带着孩子走了。 走的时候,看得出来,并不是很满意。 李敬生的手机这时候响了。 “老师,上次那位双腿屈曲,无法伸直的患者,您还有印象吗?他后来去了对面的魏氏医骨馆手法正骨,现在又过来了。想要找您给他看看。” 电话刚接通,叶辉就迫不及待的说道。 “他现在是什么情况?” 李敬生对那个病人的印象很深。 当时他怀疑患者是骨结核,而并非简单的摔伤。 可是患者并不相信,最终更是被拉去了对面的魏氏医骨馆接受‘免费’手法正骨。 “他现在双腿痛得利害,还有点肿。而且腰椎也开始痛,双手抬不起来。” “告诉他,让他先做一个骨结核方面的排查。还有,就算查出来是骨结核,我们医院也治不了他的腿。” 李敬生非常清楚,患者上次强行手法正骨,已经破坏了双腿的关节结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