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八十七章秦:嬴虔,嬴疾,赢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秦:嬴虔,嬴疾,赢华 (第2/4页)

有亡国的危险,秦献公为了彻底收复河西失地,决定毕其功于一役,一场决定秦、魏两国命运之战的少梁之战由此展开。

    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魏两国各领二十万多万步骑,总共四十多万军队在河西少梁这个地方展开决战,战争一开始秦国军队敢战不怕死,魏国魏武卒方阵犀利剽锐,双方之间各有胜负。

    休战之时,一直后勤紧张的秦国栎阳令终于将粮草送达,栎阳令一身是伤很明显刚刚遭到魏军的截杀,而原定送达的八千石粮草却只有一半四千石,这对二十万大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秦献公大怒以擅改军令要斩了栎阳令,这时仲公子嬴渠梁站了出来替栎阳令求情说:“栎阳令不能杀,军粮是我减的,与栎阳令无关。”嬴渠梁正准备向秦献公解释擅改君命、私减军粮的原因,没想到这时还未动刑的栎阳令已经饿死了,随身携带的竹简上刻着:“民无粮可征”几个字。

    栎阳令掌管着后勤粮草督运,要想吃饱饭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他却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动用好不容易征收到的一半军粮,这表明国内已无粮可征,而秦国百姓也到了断粮的边缘,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仲公子嬴渠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擅改了军令,私自授意栎阳令减少了一半的军粮征收,栎阳令的饿死虽然给了立志收复河西故地的秦献公很大触动,但并没有因此退兵。

    嬴渠梁有感于栎阳令饿死军前和国内的危险处境,冒死直言进谏秦献公:“我军当立即退兵,如此继续打下去,秦国有亡国之危啊。”理由是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数代政昏,国家积贫积弱,即位之后虽然国力有所上升,但在位二十三年,几乎年年征战,秦国府库早已消耗一空,军队死伤无数,成年人口急剧减少,若是一战不利魏军趁势压来,秦国有亡国之危。所以主张在军力尚存之时与魏国订立盟约退兵,以图恢复秦国元气待今后再战。

    听了嬴渠梁的话,秦献公虽然为军队即将断粮担忧,但仍想一战打败魏国,并没有听从嬴渠梁退兵的谏言,反而认为他怯战,还将他从后军大将贬为轻兵营骑将。

    秦、魏之间展开决战,战后的结果是魏军统帅丞相公叔痤被嬴渠梁俘虏,而秦献公也不小心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体遭到重创,有性命之忧,这一仗看似胜了其实是惨胜。受伤后的秦献公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开始考虑退兵和善后事宜,于是他授予前不久刚被贬职的嬴渠梁兵符,让他全面主持大军退兵事宜,可见秦献公心里已经有所反思,接受了嬴渠梁不与魏国死拼的谏言,同时也看到了嬴渠梁的远见和才干。

    嬴虔虽是长子却是庶出,嬴渠梁嫡出且有来自君后的全力支持

    秦献公中毒箭后病情加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在妥善处理完退兵事宜后,他先是命令仲公子嬴渠梁赴陈仓担任陈仓令,接着又命令长公子嬴虔率领军队在都城栎阳附近驻扎,而自己则拖着病体返回了栎阳宫城,此时的秦献公还在犹豫当中,没有下定决心到底立谁为储君,所以将他们都放置在外。

    秦献公的举动令老妻君后很担忧,国君病重,而能继承君位的两个儿子却都不在身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国家动乱。

    这是有先例的,公元前415年,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去世,要继位为君的秦献公才十岁,所以任命秦灵公的叔叔也就是秦献公的叔祖悼子辅政。没想到悼子见太子年幼,自己就篡夺了君位,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放逐到了陇西河谷地,后来又流亡魏国,整整二十九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公元前385年,以甘龙为代表的秦国老世族见朝政日非、国家日益衰败,于是发动政变迎接秦献公回国即位,此时的秦国已经换了三任国君,秦献公也已经39岁了。

    正是由于先君选错了辅政大臣,而秦献公又年幼,才失去了君位,惨遭放逐近三十年,说到底是君位承接出了问题,前车可鉴啊。而秦献公之所以能被重新迎接回国继承君位,是因为他是先君秦灵公指定的继承人,嫡太子身份,血统纯正,这在重视宗族血统传承的战国时代是很重要的。

    现在又到了选定继承人的时候,长子嬴虔刚毅勇猛,品性宽厚,得到了很多大臣和军中将领的拥戴,可惜他是庶出的;仲公子嬴渠梁是君后所出的嫡子,有谋略有政才,在退兵一事上证明了他的远见和才干。

    两个儿子各有所长同样出色,导致秦献公犹豫不决,生怕选错了国君让以前的事情重演,于是与老妻君后商量。对君后来说庶长子嬴虔是自己从小养大的,仲公子嬴渠梁是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一样亲没什么区别,可作为母亲谁不想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国君,很明显嫡出的嬴渠梁在国君继承法统上更有优势,一旦继承君位更能得到君后的全力扶持,也能更快稳定朝政,这些秦献公不得不认真考虑。

    征求老兵、重臣意见,对二子的进一步考察

    为了慎重起见,秦献公避开朝野视线,去找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兵们征求意见,这些老部下虽然地位不高但对秦献公忠心耿耿,对秦国有很深的感情,也对秦国的现状最清楚,秦献公想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秦献公直接问老兵们:“自己有两个儿子,你们愿意跟谁继续干下去,谁能收拾眼下秦国的烂摊子。”

    正当秦献公征求老兵们意见时,秦国老世族也在为新君继位人选奔走鼓噪,以孟、西、白为首的军方将领,中大夫杜挚,长史公孙贾等齐聚上大夫甘龙家里密商新君人选,他们一致拥戴长公子嬴虔继承君位,因为嬴虔刚毅勇武,明达事理,且恩怨分明,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能带着他们继续与魏国作战,报仇雪恨。

    而仲公子嬴渠梁虽然有政才,但总觉得不踏实,他不愿与魏国作战,秦人就无法复仇,最重要的是秦国穷困,素来是以战养战,如果不打仗秦国很可能面临崩溃支撑不下去,到时候损失最大的是老世族,说到底立嬴虔为君也是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之所以觉得嬴渠梁不踏实,是因为老世族们看不懂嬴渠梁这个人,作为秦国守旧势力他们害怕改变,相反嬴虔性格上更像秦献公,大开大合一目了然,却没有秦献公的谋略,更容易被掌握,也能维护他们的利益。

    秦献公自然明白老世族们的想法,却故意装作不知,又特意找了老世族的代表上大夫甘龙询问意见,两个儿子立谁更合适?

    甘龙先是说两公子各有所长,接着重点推举嬴虔,说:“长公子嬴虔更像君上,刚毅勇猛,品性宽厚,军中国中人望极高,即位更能推行君上未完成的新政,更能凝聚秦人以收复失地。仲公子嬴渠梁虽颇具谋略,亦有政才,但心志稍弱。”

    老甘龙说了一大通,中心意思就是长公子嬴虔更优秀,更像秦献公,而秦献公心里却明白他之所以推举嬴虔一方面嬴虔是长子且很优秀符合储君人选,更重要的是嬴虔即位后能维护他们的利益。但这却不是秦献公愿意见到的,也不是秦国目前迫切需要的,秦国需要的是一位能收拾目前烂摊子,让秦国改变、重新走向强大的君主,以避免亡国之危,很显然长公子嬴虔没有这种远见和魄力。

    所以对于上大夫甘龙的大力推举,秦献公表面不置可否说要考虑一下,其实他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立仲公子嬴渠梁为太子,长子嬴虔虽然军中国中人望很高,却不适合做未来秦国的国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