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李景隆的最后高光!高燧再败!收养义女!战地记者朱允炆现 (第3/6页)
五米,他们觉绝对拉不倒的,放心的打!” 嘭嘭嘭! 营寨之上。 枪火不断响起,伴随着箭矢,明军士兵一个个的倒下,厌战情绪愈发的浓厚。 “该死,这营寨竟然驻扎的如此坚固。” 朱高燧有些气恼。 几百人都拉不倒营寨,损伤是越来越多了。 “将军,撤吧,这样下去损耗太大。” 耿炳文冲了过来,看向朱高燧道:“先撤,在等几日等天晴,再将大炮想办法运上山来,攻打不迟啊!” “将军,先撤吧,下雨天,作战不力。” 又有几名参将也同样说道。 朱高燧咬了咬牙,如今只能如此,他一挥手,“撤军!” 听到撤退的信号,所有士兵如负重任,纷纷后撤,速度极快。 “哈哈哈,明军撤了!” 首领站在塔楼上,指着朱高燧笑骂道:“不过如此,八嘎” 朱高燧虽然听不懂,但估计也知道是骂他的,气的拳头紧握,无奈还是带着军队撤下了山。 就如此, 朱高燧的第五次进攻,再次无功而返 很快,他就被朱棣骂了个狗血淋头 夜晚。 浙江慈溪附近村庄。 月色朦胧,一群三十来人的倭寇悄然靠近了一个小渔村。 他们的身影隐匿在夜色中,如同鬼魅一般无声无息。 随着他们的接近,这个平静的渔村即将陷入一场浩劫。 午夜时分,倭寇突然发动了攻击,破门而入,屋舍间传来惊恐的尖叫。 “八嘎,杀,统统杀掉.” 渔民们被惊醒,逃命的、哭喊的、拼死抵抗。 无奈之下,他们全无还手之力. 这次的倭寇突然来的太多,各卫所都无法抵抗。 根据朝廷来的指令,要求固守城池,等待驰援。 各地的县城已经开始让周围的村民迁移,可有的县城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人,无奈之下,当地的知县放弃了很多的村庄。 惨绝人寰的屠杀,在这一刻亮起了屠刀。 倭寇砍杀着渔民,烧毁着房屋,哀嚎和火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 一个年轻的渔夫拼命地想保护自己的家人,可他手中的渔叉却无法阻挡倭寇锋利的刀剑。 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眼前惨死,他痛苦地嚎叫,却无法挽回已经逝去的生命。 整个村子被笼罩在一片浓烈的血腥气中。 倭寇拔刀砍杀,无论老少皆不放过。 村中的水井被鲜血染红 一时间,人们分辨不出水声和哭泣声。 当夜幕渐渐消退,黎明降临之时。 这个曾经热闹的渔村,四十三户人家,已变成一片废墟。 死去的渔民们倒在血泊之中,他们的家园被夷为平地。 一夜过去,倭寇带着掠夺到的财物和无尽的杀意离去,只留下一片哀痛和绝望。 “可恶,我们还是来晚了一步.” 朱高煦叹了口气,狠狠捏了捏拳头。 姗姗来迟的的李逍等人来到了这个村庄,即便他们已经日夜马不停蹄的四处追杀这些流寇,但奈何还是不够。 太多了,倭寇如满天星一般散开,太难以追捕。 即便是他们一千只快骑兵不停奔波,也无法顾忌到方方面面,一路走来,他们已经剿灭了接近八千的倭寇,可依旧 阻止了四次屠村,而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二个被屠的村子了。 李逍缓缓下马,朝着村里走去,眼眶不由发红。 村庄里到处都是血腥味。 阴雨绵绵,地面渲染成一片片血红。 地上的尸体被雨水冲刷的已经泡白。 有老人,也有妇女,小孩 如果他们早来一步,这些人就不会死。 如果早一些来他们依旧能像以前一样安稳的生活下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李逍心中有些自责,若不是他要出海占据倭国,想要彻底出除掉倭寇,又怎么会引发这场灾难。 “逍郎,莫要太自责了。” 看到这一幕,朱凝云的的眼睛也湿润了,可她还是挽住了李逍的手,去安慰他,“倭寇之患一直有之,如今我们一举将他们消灭掉,一绝永患,将来这种事情,便再也不会发生了。” 朱高煦也下了马,道:“没错姐夫,我们现如今要做的,就是除掉这些倭寇,为这些死去的人报仇!” 李逍点头。 的确,虽然这场灾祸是他引发的,但当初他是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李逍以为当地的卫所能够抵抗。 现在想来,自己有些想多了。 这些卫所平时就是屯田,练兵极少。 真正遇到事情,远不如戍守边疆藩王麾下的士兵有用。 明朝就是用卫所制,养活了大量的士兵,士兵一半屯田,一半军备。 这种想法是很好。 但时间一长,如果没有人监管的话,士兵就会退化成为农民,战斗力堪忧。 按照正常的历史时间线,再过五六年朱棣才察觉到这个问题,开始在沿海布置除倭司专门对付倭寇。 如今这些卫兵只能做到守城,无法主动出击。 像这种沿海地带富裕的卫所士兵,平日里的训练更容易懈怠,若是长官贪图享受,根本不训练。 对抗这种战斗力极强的倭寇,根本没有办法。 而几十年后,许多地方卫所的军田都会被当地地主士绅给兼备了,卫所的士兵都无法养活自己。 而且李逍发现,这些倭寇的火器比倭国军队的还好,已经反超大明了,定然是从葡萄牙那边购买获得。 禁海,是错的,那么自己现在做的就是对的! 自己对卫所制的改动也是对的! 一切的经验,后人已经用血和泪帮自己探索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