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 封大明国师,位极人臣!朱高煦懵逼,迁都北平? (第6/6页)
南京还繁荣,太妙了,这位置归孤了!!啊不,归朕了!! 李逍懵了。 所以,历史还是按照他既定的路线走了? 还是要迁都?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我滴个妈耶. 最为苦逼的是朱高煦,朱高煦问道:“皇祖父那我呢?” 朱元璋道:“咱现在是太上皇,有事问你爹去。” 于是,朱高煦看向朱棣道:“爹,那我呢?” 朱棣想了想,心道若是给高煦这小子封了南京,他不得屁颠屁颠的去了? 现在迁都北平,朕不得好好的去收拾北元的残部,正缺将领,这高煦打仗是一把好手啊,必须留下他。 想要留下他的话.就要给他一个他不愿意去的封地。 念及至此,朱棣道:“高煦,你看云南如何?” 朱高煦:“?????” 云南? 狗都不去! 爹,你特么不是玩我的吧!! 接下来的日子。 朱棣拿着圣旨,立马屁颠屁颠的回了京城,登基去了。 在百官朝拜之下,朱棣顺利登基。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日。 朱棣登基为帝,年号永乐,称之为永乐皇帝。 朱棣登基后,作为知府的李逍没有继续花大力气发展北平了,而是让他自行发展,进行无为而治。 因为任何东西,发展的太快,就容易出问题。 此时已经显现出来很多问题浮出水面。 李逍都是慢慢解决,稳固根基。 除此之外这五年来,李逍每天就是带着朱元璋养养生,享受老年生活。 经过李逍的调养,年事已高的朱元璋身体还算可以。 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修建了一条从北平通往南京的铁路,五年时间修一条铁路,也算不错了。 永乐元年,在永乐皇帝朱棣的指挥之下,数十万民工和官兵开始营建紫禁城。 当然,朱棣还是用的原本的制度,召集劳役去建造的,毕竟国库支撑不起这么多消耗。 将原皇城内的建筑拆除,百姓外迁。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 朱棣北伐草原,西下南阳,而以工部尚书宋礼为首的大臣们则离开京城,足迹踏遍全国,广寻材料。 深入森林,其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历经万难去采伐最好的金丝楠木,后又借助水力将楠木运到北平。 为了方便建设,还兴建了琉璃厂等五座加工厂,源源不断地输送宫殿成品用量。 在地基周围,民工挖掘护城河,并将土方垒在一座山丘上,经巧妙设计名为万岁山,现为景山。 万岁山下面正是元朝皇帝的寝宫。 这也正是为了压制前朝的气运。 五年之后,紫禁城正式完工。 其工程量之大,后人难以想象。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凝聚在这工程之上,朱棣走向宝座,一个崭新的盛世来临了。 永乐五年,紫禁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明万年!江山永固!” 在奉天殿前,文武百官进朝觐见,李逍自然也在其中。 众官员纷纷进入新的奉天殿,再次新的皇宫进行第一次早朝,意义可谓不大。 此时的李逍身穿黑色朝服,已被朱棣封为大明国师。 拥有国公之爵位,宰相之实权,位极人臣,莫过如此。 按照实际年龄来算,李逍已经三十六岁,不过真实年龄却只有十八岁零八天,岁月流逝没有在他身上有任何痕迹。 为了掩饰年龄,李逍在自己下巴贴了一圈小胡子。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进入大殿,百官再次高呼。 “众爱卿平身。” 朱棣挥手,帝王之气一览无遗。 李逍垂手而立,等待上奏。 你以为结束了么,不,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北平那一套,现在想要推广全国,这才是最为困难的 要将北平走过的路重新复制一遍,开始在这大明的土地上,进行全面改革,并不简单。 毕竟以前自己是特区,能为所欲为,现在特区已经没了,凡事都要按程序办,还不能让天下乱起来 太监高呼:“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站在最前方的李逍,缓缓走出拱手道:“臣有事启奏。” 朱棣笑道:“国师请讲。” 李逍拱手道:“科举制度延续千年之久,弊端重疾难返,臣以为,应取消科举制,应用更为妥善的国考制度来筛选人才,人尽其能,才能让大明更加兴旺。” 这一句话,直接让整个朝堂都沸腾了。 一句话,触动了全国的士族利益。 话音落下, 几乎全部官员都站出来反对: “此举太过荒谬,千百年来选拔人才的法子岂能说改就改,若随意改动,动摇国之根基,臣反对!” “荒谬,太荒谬了,大明国师乃一国之师,岂能这般肆意妄为,臣也反对!国师请自重,不要走了大明战神的老路!” “若是随意改变老祖宗立下的规矩,这天下会乱了套啊,臣反对取消科举,请陛下三思。” 不等李逍开口。 朱棣便直接挥手道:“反对无用,朕准了。” 文武百官:“????” 尼玛,玩一言堂是吧,信不信我们辞官不干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