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三章 三大产业,生生不息!朱元璋大惊!方士居然有此妙用! (第2/4页)
“皇祖父那您说说,百姓们为什么活不下去?” 朱元璋道:“因为土地都掌握在地主和权贵的手中,若是百姓人人有地,又怎么会饿死人呢。” “太上皇英明,就是如此!” 李逍解释道:“自汉代起,开始收取土地税收,可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卖田和卖田,纯是贸易关系,所以在自由买卖下地主由经济条件形成,正因为土地私有,才使得贫者无立锥之地。 百姓还要去服劳役,还会遇到一些风波,或是三病两痛耗尽家财,或是平均三年中,总会有一个荒年,储蓄就完了,不得不卖地。 这土地就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中,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到了王朝末年,这种现象就越是严重,于是,百姓们都活不下去,王朝也该结束了。” 朱棣一惊,心中仔细一琢磨好像的确如此啊,这李逍居然能看的这么透彻! 朱元璋喃喃道:“所以这王朝更替,是在汉朝就留下了隐患,持续到今日?这就是你将土地国有化的缘故?” 李逍点头,“没错。” 朱元璋点头,“有些道理。” “皇祖父,您常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这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真是大道理!” 李逍先是夸赞一番,随后道:人们要吃饭,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但只依靠农业,未免有些单薄了。” 李逍微微一笑,指着三个圈,解释道:“皇祖父您看,这三个圆圈,分别代表着三种产业,代表经济运行的规律,您看这个三角形,是不是更加稳固了?” 朱元璋疑惑道:“三角形,的确是最为稳固的形状。三种产业又是什么?” 李逍指向顶端的那个圈,道:“这第一个圈,李逍给他命名为第一产业,天下最重要的产业为第一,是国家的根本,不可动摇。历朝历代,都是以这个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其他两个产业太弱,导致这三角形无法稳固。应该均衡发展。但有个基础条件,才能发展其他两个产业。” 朱元璋道:“什么条件?” 李逍笑道:“其实咱们已经达到了,那就是农业产量大增,土地一年产量,能够天下人吃三年,饱暖思yin欲,只有吃饱才是一切的根本,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原来如此.”朱棣眼睛一亮,道:“土豆、红薯、玉米,加上高产的稻种,土地集中化种植,产粮的确提高了三倍。” 朱元璋欣慰一笑:“好,看来咱们大明已经附和了第一条件,那剩下的两个产业又是什么?” 李逍神色笃定道:“这剩下的两个产业,只要支棱起来,国家无比富有,经年不衰,王朝自此,将永远不会更替!” 闻言,在场的几人都吸了口凉气。 特别是对于朱元璋和朱棣,王朝永远不会更替,打破千年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面,那可是太震撼了! 若是能成,大明岂不是永垂不朽,万万年? “快说!”两人异口同声说道。 李逍微微点头,指向第二个圈,道:“这第一产业为农业,让天下人吃饱,第二产业称之为工业。” 朱棣道:“工业,就是贤婿你在北平开的那些工厂吧?” 李逍笑道:“没错,饱暖思yin欲,先饱,后暖,才能思yin欲。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工业就是满足日常所需,那些纺织厂,铁矿厂,制造风油精的药厂.等等,都是为了解决日常所需,同时,还解决了老百姓吃饭的问题。” 朱元璋道:“这倒是真的,光一个化肥厂,就有三万百姓在里面讨生计,每人每年可赚取白银三十两,哪怕无地可种,足够一家人吃穿不愁了。” 朱棣喜道:“爹,您还忽略了一点,这工业能反哺农业啊,比如这化肥厂,产的化肥能让土地产量更高,而土地赚取的粮食转化的钱财,最终也是流落到百姓的手中。” “没错!”李逍拿出笔,在第一个圆圈的中心点,画向第二个圆圈的中心点,“这就是相辅相成,相互获利。” 他又从第二个圆圈的中心点,画向第三个圆圈的中心点,“最后流到了第三产业,再回到第一产业!” 说着,李逍又从第三个圆圈的中心点,画向第一个圆圈的中心点,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生生不息,循环不止,这就是最稳固的结构,足以让大明王朝,永不会衰败!” 话音落下。 朱元璋和朱棣倒吸一口凉气,死死看着那三角形。 仿佛这三角形,就是大明的保护符一般。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啊! 作为皇帝,心中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那就是王朝不再更替,天下不再易主。 半响,朱棣楠喃道:“先饱,后暖,再思yin欲,贤婿,你说的所谓这第三产业难道是青楼?” “青楼只是一部分。” 李逍笑着解释道:“第三产业称之为服务业,其实自古以来都有之,在唐朝和宋朝最为发达。服务业越发达,经济便越加的昌盛,其实皇祖父您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朱元璋道:“你是说,朕出资修的酒楼和那盲人按摩?” 洪武年间,朱元璋出资修酒楼和盲人按摩,充盈了国库。 李逍点头道:“是的,吃饱穿暖,就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市场、商场、饭店、酒店,文化、教育,交通,运输都是第三产业的一种。 比如一家人奢侈一把,去下个馆子,去喝喝小酒,工作累了找小妹按个小摩,洗个小脚。 百姓挣了钱,享受享受也是应该的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