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高燧拔刀!大儒退步!心学问世!知行合一!【求订阅】 (第2/4页)
下说不过,岂不是丢脸? 不过现在姐夫发话,自己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转头看向那孔茂学众人道:“你等真是不识好歹,居然持凶器上街,若是国师不在,我必定将你们全部拿下,不过国师大人宽宏大量,念你们初犯,还不速速丢下兵器,本官便饶了你们。” “不必了。” 李逍看向孔茂学道:“孔大儒,有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生命是可贵的,何必寻死?今日你们前来,没打算活着回去吧?” 话音落下,众人纷纷明白,原来这些刀是儒生们用来寻死的,这国师真是明察秋毫。 “哼!如今儒学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你大明国师是权力大,声望高,我们斗不过你,只能出此下策!” 孔茂学正义凌然,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话音落下,身后的儒生们一个个的脸色都变得无所畏惧,能跟着来到这里的儒生,都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何必呢” 李逍叹息一声,道:“生命可贵啊” 说实话,这些儒生常常跟自己作对,但他心底其实却并不是非常讨厌他们,他们不过是受儒学影响太深罢了。 “何必假惺惺的,不用你同情。” 孔茂学眼眸之中尽是萧索之意:“今日都是我等自愿,你们根本不懂我们的心情,你们根本不懂我们为何要这么做,你的心中已经被欲望所填满,而我们思想跟你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李逍笑了笑,并没有辩驳。 而这样的笑意,在孔茂学的眼中,却有一丝轻蔑的意味。 朱高燧发现这些学子依旧没有放下刀的打算,听这意思,并不是拿着刀伤人的,而是来寻死的。 犹豫片刻,朱高燧一挥手,将锦衣卫尽数带走了。 场面瞬间又平静了下来。 孔茂学看向李逍,大声道:“国师,今日你说要用道理来说通我,那你且说来看看!你要说什么?” 李逍淡淡道:“当然是说儒学。” 孔茂学嗤笑一声,道:“好!你既然要说儒学,那咱们就说道说道!” 话落,他指向这远方北平最繁荣的地方,道: “朱圣人有言,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你看看你这北平城,被你填充的处处都是放纵欲望! 你大行商道,商人被金钱的欲望填满。大行酒楼,泛滥了口舌之欲。大行青楼夜总会,便是色欲横飞. 长期以往,人人心中欲望不断被放大,这天下如何不会乱。 你国师在时,还能压制,你若不在,该会如何? 人的欲望会被无限放大,一旦无法继续填充这样的欲望,毫无疑问,这天下必乱无疑!!” 一番话下来,有理有据。 这便是如今大明所盛的儒学。 无数人尊崇的第三代儒圣朱熹。 朱熹的理念是:存天理,灭人欲。 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便是贵族用来统治平民所用。 当今的太上皇朱元璋也学儒学,但他学的不是孔孟二圣。 第一代圣人为孔子,二代圣人为孟子。 儒学对于朱元璋来说,并没有多么崇高,而是一种工具罢了。 特别是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认为暴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只有施仁政,才能统一天下。 因为这句话,朱元璋对孟子十分不喜。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又翻看《孟子》,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句话后,大发雷霆。 紧接着,他命令人将孟子赶出了孔庙,并狠狠的说上一句:“且令如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处。” 没人胆敢忤逆朱元璋的话,他学的也是朱熹的理论。 朱元璋觉得,朱熹的理论最适合王朝的统治。 于官,百官若是能做到控制欲望,那便不会出现贪污受贿的情况。 于民,安分守己,有田种,有饭吃,相安无事就好。 于商,不要为富不仁,为非作歹,天下太平就好。 不过这些都在跟李逍见面后发生了改变。 朱元璋发现,即便学的儒学,人的欲望依旧不好控制,堵不如疏,才允许李逍变革。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百官自从提高俸禄之后,贪污受贿的情况少多了,办事也麻利了。 “哎,儒学儒学,这儒家思想,如今的确是要变一变了!” 李逍看到这一幕,心中默然。 自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扩大儒生阶层,使皇权神圣化。 皇室和儒生阶层逐渐从儒学中获取日益深厚的既得利益。 为保护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是从西汉起,皇室和儒生阶层就相互合作以抑制和镇压其他学说和社会群体。 使华夏社会永远处于一种靠皇权和宗法制度维持秩序的小农经济状态。 这种统治阶级各组成部分既得利益一致社会分层模式,使得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抵制社会变革的力量。 这就是儒学在华夏统治二千余年的原因,也是华夏社会难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这帮儒生们不会这么认为的。 存天理,灭人欲,乃是圣人所言,岂能有错? “李逍,你还说你懂儒学,你懂儒学会将北平府弄得这样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