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悲歌_第三章 谜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谜团 (第2/2页)

r>    赵宣说完又是一口酒闷下肚,心思全在曲子上,或者在那姑娘身上,周维均问他:“你确定那天的三人便是他们?”

    赵宣一脸笑着看他:“难不成还有假?他们早早便被提进军政院的劳营之中,此刻或许在接受审讯呢?”

    周维均听了赵宣的话,也很难相信三人同时背叛,更别说还有其余七人,问题就在于,他不太相信这位世子的脑子如此拎不清,杀人后,跑去吃酒,从熟知他的人口中来看,此人在军中颇有名气,若是有勇无谋之人早已死透了。

    这时他想起一件事,便问赵宣:“我为什么挑那家酒肆?那儿有唱曲儿的姑娘么?”

    赵宣打了个酒嗝,像个醉鬼一样,肆无忌惮地笑着:“承麓啊,承麓,你真的什么都忘了,我敢打赌,从前的你,是无论如何不肯来此处听曲的,至于你……”

    嗝……

    周遭的人也抛来嫌弃的眼神。

    “你为何去那家酒肆,当然是因为那家酒肆新近有个胡儿,一手胡琴在她调教下,如同仙乐,对了,她两日前已经放出来了。”赵宣已经醉得稀里糊涂,倒在周维均身上,他从进门就开始喝酒,便是现在,大半酒倒在身上,还在往嘴里送。

    周维均摇了摇头,扶着赵宣出门,正要出门时想到,现代人做生意讲究圈子,她们这一行会不会也……

    将赵宣靠在墙边,匆匆进门,拿出银子给店家,说要见这家酒楼的姑娘一面,这还是周维均第一次大撒比,不过却没感受到任何快乐。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姑娘自然是愿意见的,更何况周维均本身长得也不差。

    周维均看到有一女子在悄悄打量自己,不一会进屋后,又出来邀周维均进屋。这个年代很现实,她们虽非良家子,但某种程度上也有一点选择权,比如可以选长得好看的。

    进屋后,那女子与周维均面对面坐着,一手团扇遮住半边脸,只露出眉眼,在打量周维均。

    周维均见她画着远山眉,面敷粉黛,不过最奇怪的是她的瞳孔是绿色的…

    周维均礼貌问道:“敢问娘子芳名?“

    女子躲在扇后轻笑道:“小相公何不先自报家门?“

    “在下,额,在下姓赵名宣。“

    “苏丝“

    “好别致的名字,姑娘是欧洲人?额,是跨海而来?“

    周维均见她轻摇罗扇,一阵香粉气息吹来,差点打了个喷嚏。不怪周维均问,绿眼一般欧洲比较多,而这女子名字特别,虽然一头黑发,但却又有明显的异域特征,方才以为肤白是涂抹粉黛所致,可看到她的手雪白如凝脂,便想到她或许是欧洲来的。

    苏丝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问道:“我的父亲是吴人,他在年轻时带着丝绸茶叶到母亲的家乡做生意,后来我的母亲跟着他一起来到这里,不过现在家境落魄,只能卖艺求生。“

    苏丝虽用扇子故意遮掩,但难掩心中的落寞。

    下海经商……,他只知道历史书上写宋朝商贸发达,造船技术也很高超,但确实没想到这个时代的人有勇气和毅力跨越大洋去欧洲经商的。古人把罗马帝国称作“大秦“,既然现在有人去过欧洲,不知道这个时代是否有留下文字,记载去往欧洲的航海图以及欧洲各国的译名。

    不过周维均很快想到赵宣还在门口躺着,便说道:“今日来找姑娘,是想打听一个人,对面酒家的胡女,苏娘子可认得?“

    苏丝微微点头。

    周维均接着又问道:“那知道她现在何处吗?“

    苏丝又摇头,见此情状,事情又开始麻烦起来,这件事的突破口,要么在幽州知府手中,要么就是在军政院手中,现下只有这个女子。

    “赵相公寻她作甚?“

    周维均打了个哈哈,说道:“无事,只是见她没了工作,想请她来我家酒肆。”

    苏丝浅浅一笑,道:“赵相公可是大唐内府次相的嫡子,怎地也开酒肆?”

    周维均听出其中有几分讥笑,也了解到自己的假身份被识破了,便也不再假装,开口道:“苏娘子识得赵宣?”

    苏丝边倒茶边与周维均说道:“这条街上谁不识得赵相公?”,说着又将倒好的茶递给周维均,这时他才看到这苏丝的模样,谈不上倾国倾城,倒也算是清秀不俗,天生面白,煞是好看。

    其实也是世子殿下穿越之前见过太多美女,这个时代的女子无论如何也是不如现代的,也是这般,世子这个处男,始终对女子不感兴趣。

    苏丝朱唇轻启:“相公若是能坦诚相见,我这里倒是可以替小相公寻那人。”

    周维均听了下意识紧了紧身上的氅衣。

    谁知苏丝见了周维均的动作,笑得花枝乱颤,说:“小相公真是有趣,我便免费送你一个消息,小相公曾去过那家店,就在你被下毒之前。”

    天册记事:太祖皇帝诸多诗词中,有一首《秦妇吟》,西征北汉,北归途中吟唱,被记事官采录,其中名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时人争相记诵,然而根据考证,此诗乃唐末韦庄所做,此诗讽刺时政,故而埋没于黄土之下。太祖皇帝并未说此诗为他所做,许是寻到残本,又目睹北汉的政治腐败,有感而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