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敦煌遗书 (第1/1页)
感叹片刻,马速继续往东行走。 一路上,为节约坐骑的体力,他在两匹宝马之间,轮流乘骑。若遇见地形复杂、崎岖的路段,他则下马运转轻功赶路,这样不伤马匹。 要在沿途剿灭土匪,就得经常偏离传统的商道。广袤的戈壁滩,没有固定的道路,本就容易迷失方向,好在有古玉在脑海中生成地图,好似有了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即使绕路去匪巢,但大方向不会出错。 这也是马速潇洒在沙漠、戈壁的底气之一。 有空间里储备的淡水和食物、以及马匹所需的草料作为后勤保障,马速更不需在沙漠和戈壁滩中急匆匆赶路。至于沙尘暴之类的自然灾害,马速这些年所学杂学,就有了用武之地。总会提前判断,并找到躲避的地方。 正当马速还游荡在广袤的沙漠中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行走丝绸之路的众多商家、马帮间流传开来。大海道沿途的十多个土匪老巢,被一位无名青衣少年,一个人覆灭了。 马速还没入关、甚至还没有正式进入江湖,其美名就已四散传播开来,甚至都传到了中原。 有好事之人,还给神鬼莫测的马速取了一外号,叫着“丝路鹰侠”。意思是土匪一旦被马速盯上,就难逃厄运。 …… 沙漠中的旅途十分孤寂,好在马速两世为人,心智极为成熟。更是耐得住寂寞,他在行进过程中,除留下一份心神,警戒四周外,另会用其他心神,抓紧每分每秒修炼心法、体悟各种武技。 老顽童周伯通的绝技,就是一心二用,双手互博。但那是10多年后,他被软禁在桃花岛,没事自己左手找右手玩,无意中锻炼出来的本领。而现在,马速已能一心多用。 突然间东面的沙漠中,一高达10多米,黄土垒就的小方盘城,出现在马速的视线中。按古玉生成的地图,他知道,汉代玉门关的遗址到了。 自东汉开始,战事纷乱,玉门关的位置几经迁移,后来地位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到了唐朝,玉门关城日渐荒凉。唐代王之涣在感慨其“春风不度”的悲凉时,初汉时的关隘遗址,在苍茫大漠中已经横卧了将近8个世纪。 宋初,玉门关终被废除,结束了它历时1140年的使命。 其实,前世考证,这座玉门关,并非是第一座。西汉元鼎六年,在酒泉石关峡,就设立了玉门关。比眼前这座四方城,早了200多年。 西汉、东汉、唐、宋等朝代,共建造玉门关达7处。每一座玉门关,都代表了当时的疆域、军事、经济、和官府的统治力度。 “古人好复杂,他们将西域的玉石这个特征,用到了这些关口中,就形成了诸多的玉门关。” 马速站立在这雄伟的戈壁之城遗址前,梳理这些信息,也不觉有点烧脑。好在他的性格,并不爱专牛角尖,瞬间就放过这个问题。 瞻仰了一会这个古代军事重镇后,再度扬鞭奔驰,玉门关到了,敦煌就在眼前、便迈入河西走廊,中原还远吗? 玉门关往东,虽还是沙漠,但地势较为平坦。 马速快马加鞭,仅2个时辰,在天黑前,进入到敦煌城。虽这里是边陲城市,但较出关后这些年,见过最繁荣的城市了。 找到一客栈住下,洗漱一番,终于扫清了荒漠旅行的尘埃。不间断穿越沙漠戈壁1000多里,虽淡水和食物有所保障,但没有多余的水供洗漱。好在马速修炼有成,一般尘埃也难以滞留在他身体上。但近一个月没有洗澡,心理上还是有点不舒服。 入夜,马速还是运转《逍遥御风》代替睡眠,但因在城池之中,安全相对有所保障,心神放松,旅途疲倦尽去。 次日,马速一身青衣,来到了莫高窟。 他修炼方向虽偏道家功法,修真为主。但只能算是在修炼,而非修行。不过,即使将来要更加深入研究道家文化,他也不排斥佛学、儒学等。来自现代社会,不会轻易产生所谓派别的歧视,兼容并蓄,才是王道。 “施主,有礼了。”一个僧侣模样的人,见马速相貌英俊、衣着精致、气度不凡,便主动迎了上来,对马速行了一个合十礼。
莫高窟并非是寺院,甚至不是以佛教传承作为根本。这里的洞窟主要是用于个人信仰的传递为私人供养,这些洞窟大多为本地富豪出资修建。 近千年的营造,这时已有700余座佛窟。每窟都刻画有窟主或施主的名字,但无论何时,也不论谁造窟,敦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当然的“施主”,他们被绘在洞窟的主要供养人像位置。 一般人需要出钱出力才能取得施主资格,而这类官宦施主们很少出资出力或者根本不用出资出力,就是洞窟内比窟主还重要的施主。 平日里的管理维护,也大多是这些施主的家人或下人。莫高窟也有不少僧人、喇嘛,在此学习或指导新的洞窟营造。但他们几乎不参与管理。 “大师有礼了,请问大师德号上下” “施主客气了,大师不敢当。小僧普信,施主可直呼其名。” “大师过谦了,达者为师。某打扰了,这些日子,能否进去参拜一番。” 虽敦煌是佛教圣地,但隋唐以来,扶道抑佛。尤其是唐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宋朝更是以道教唯尊。所以僧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只不过此地现是西夏所辖,大多信奉佛教。 僧人见马速彬彬有礼,顿感受宠若惊,更加恭敬道: “施主客气了,这里近千佛窟,并非小僧的施主一家所有,施主你无需征求小僧意见。若施主有何疑问,小僧定然知无不言。” “先谢过大师指点,某正好有一个问题请教。听说9年前,莫高窟对收藏的典籍进行了整理,并进行了专门保存。不知,某可否有机会浏览一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