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385章西南降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5章西南降服 (第3/3页)

原本有两郡之地的南诏国,将被拆分成三个仅有半郡的小国。

    还有半郡将由楚国回收,成为直辖之土。

    大理国倒是不用被收回国土,因为他国中有四位先天宗师,一人半郡,正好能将国内的两郡之地,给分个干净。

    真正吃亏的还是宋国。

    因为只有谢宁一位先天的缘故,所以按照此个政策来做的话,那么他将直接失去一郡之地,只能保留半郡之土。

    而更过分的是不知是不是楚国也知道宋国好欺负,所以给他留下的半郡之地,还不是已经开发成熟地的九真郡。

    而是宋国刚刚开拓不久,蛮夷遍地的银生郡。

    这叫谢宁如何能接受?

    要知道,银生郡原先在大理国之下的时候,都是属于贫瘠之土。

    后面经过谢宁征讨,该地上的蛮夷土着,又被杀死、逃散了一大批,人口损失极为严重。

    所以如今整个银生郡内,登记在册的百姓,也不过八万余户,三十余万人口罢了。

    像这种穷困之地,即便去那里做个国王,又能有什么意思?

    既收不上多少税,也养不起多少大军,说是国王,实际上还不如内地一知府,也就名头好听许多罢了。

    而要被割让出去的九真郡,却是实打实的富庶之土,有户三十六万,人口一百七十余万,抵得上五六个银生郡。

    当然,在楚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宋国还能保下国祚,谢宁还能做一个王,在场诸多公卿还能保留自己的地位,这放到历朝历代,都是难得的美事了。

    毕竟以往敌国王朝被灭,那可都是要杀进敌国王室,举国公卿都要沦为亡国之奴的。

    如今楚国能如此优待宋国,已经实属难得了。

    可凡事就怕比较。

    看到南诏、大理得到的好处比自己多,哪怕知道自己待遇已经算不错了,谢宁依旧会感到自己吃亏了。

    心中自然犹犹豫豫,很不甘心,做不出投降决定。

    “大王,南诏国先前就受到楚国重创,后续又遭到赤黎、昆海、剑川等国数年sao扰,近几年来可以说饱受战争,国家疲惫。

    其虽有两郡之地,但这地盘之上,民众被掠夺近半,还能剩下个一百五六十万,就算不错了。

    所以其虽有三位先天宗师,可举国之兵,顶多十万。

    但楚人在河谷、西川二郡,据兵十万,有两位先天宗师率领,兵压南诏北境。

    赤黎、昆海、剑川三国,也各自在国内聚兵,响应楚国黔中兵马。

    这几路大军聚过来,兵马怕是不下三十万,先天宗师也有六位。

    以南诏国之力,又如何能抵抗?

    硬扛下去,怕是真的有亡国灭种之忧。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投降。

    反正南诏王室有两位先天,哪怕国土四分,自家也能保留一半。

    而该国大巫祭,也能得一国封地,可以说都有好处。

    同时归顺楚国之后,同出一朝之下,赤黎、昆海、剑川三国有楚国约束,也不能再去攻打南诏三国。

    他们也能从长久的战争中,解脱出来,安享太平。

    有这些好处在,哪怕要分走半郡之地,对于南诏国来说,其实也能接受的。”

    有熟知南诏国的大臣,跟谢宁分析情况。

    不过这人话中意思,同样也是以南诏国为例,想劝自家大王臣服。

    “大王,南诏国已经臣服,楚国得其之助,在西南之地,又将再多三位,先天十万兵马。

    声势可谓再胜一分。

    而我国就算联合大理,也顶多只有三四十万兵马,五位先天。

    可楚人却能聚出五十万精锐,先天十二人。

    此等实力,以非我两国能抗。

    现在大理那边,若是得知南诏臣服的消息,怕已经产生动摇,不知何时便会向楚国投降。

    到时我国若是顽抗最后,那楚人是否还愿意接纳我国,都将是个问题。

    须知杀鸡儆猴啊!”

    宗正卿谢永苦心劝戒。

    “杀鸡儆猴……”谢宁听了,顿时心中一颤。

    此次楚人不费一兵一卒,不死一人,便收降三国。

    只等固然免去大量耗费死伤,但难免留下隐患,令不少人心中不服。

    所以对楚国来说,若是能寻到一个合适目标,通过狠狠惩戒此目标,以达到威慑西南各国的目的,但无疑是极好的。

    而纵观西南三国,也唯有宋国最符合这个条件。

    原因无它。

    宋国兵马最弱,国土最小,宗师最少,无疑是所有人眼中的一个软柿子。

    不拿自己立威,难道去找足有四位先天,可出三十万兵马的大理国吗?

    “宗正卿说的不错,我宋国不能再拖了。”

    谢宁幡然醒悟,再不敢迟疑贪恋,忙对堂下众臣道:“快遣人去请楚国使者,就说孤愿意向楚国称臣纳贡,请使者来商议详细事务。”

    “是。”

    下方负责外交的大臣,闻言立刻匆匆离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