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4章战争与粮食贸易 (第2/3页)
忌惮,不愿这么早早入场,把宝贵的力量投入到前期毫无意义的战争中。 现在才刚刚统一的扬州,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而不是把军队送到战场,把粮食送到前线,让百姓在饥饿疲劳中往来奔波,把经历乱世后,扬州剩下的最后一点底蕴也消耗干净。 以上这些场景,只要想想,就让人心头发寒。 所以出于长远考虑,陆渊配合魏国出兵后,只夺取了襄阳郡三府,在中州占据了一个落脚点,便止步不前。 至于真正的肥rou,河南与南阳二郡,则让给了魏国。 打算让这个北地霸主,去充当吸引梁国,以及其它北地诸国的靶子,为楚国吸引火力。 如此做,效果果然斐然。 在灭亡了周国,占据了河南、南阳二郡后。 几乎就是在当年,魏国就和梁国打了起来。 两边在河南、南阳一线,各自屯兵百万,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最终彼此死伤数十万人,先天彼此折损数位,谁也讨不了便宜,这才不得不罢兵休战。 但这休战,也只是暂时的。 到了第二年,两国就开始了规模更大的交战,两边动员的兵马,加起来几乎有三百万众,乌泱泱的人马,几乎将两国交界的两千里边境都给填满。 为了维持这场战争,魏梁二国,都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 但两国都是一州霸主。 梁国占据了整个青州,据有十六郡,人口经过这些年繁衍,也达到了八千万的规模。 兵马则依旧维持在三百万左右。 魏国原先虽只有十郡,但随着他接连南征,攻灭了周国之后,又夺取了四郡之地,如今已据有兖、雍二州十四郡之土。 人口虽然少些,但兼并了周国之后,也达到了五千万之众。 兵力则因为近些年用兵较多,扩增到了二百四十万的规模。 单从国力上来看,魏国虽然比梁国底子薄了些,但差距也并没有太大,两者还是处于同一个体量的等级。 至于在外部环境方面,魏国北边有草原蛮族之患,需长期在北境屯驻六十万兵马,用以护卫北疆。 梁国则需在长江沿线,以及大河沿线屯驻兵马,防备楚、赵、徐三国,两处防线也需用去大约一百二十万之军。 两国除去边境防守,以及国内地方镇守兵马外,差不多都可以在前线战场上,维持一百二十万到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大军,并且能够长期支撑下去。 至于先天宗师方面,梁国这些年,增长倒是不少。 先是在周国灭亡的时候,得到了周国三位先天宗师的投靠,得了一波周国红利。 近些年,自己又培养招揽了一些,使得梁国先天人数达到了五十一人,已破半百之数。 而魏国那边,虽然没吃到周国的先天红利,但在其灭亡周国,雄踞雍东之后。 一直抽身于外,迟迟没有入场下注的玉华山玉蟾道,终于下定决心,选择投靠魏国。 于是有了这个雍州仙门的帮助,魏国先天方面的底蕴,瞬间大增。 玉蟾道不仅直接向魏国派出了五位先天出仕,还向对方贡献了上千枚灵丹,为魏国培育出了两位新的先天宗师。 只是一个玉蟾道,就给魏国贡献了七位先天。 而魏国这些年在北境,也接连击败了不少南迁蛮人部落,其中有不少都在战败后,选择投靠魏国。 魏国从蛮人中,也吸收了不少人口兵源,先天宗师也有好几位,可谓大大充实了自己的战争潜力。 再加上其国内,自己培养和招揽的一些人。 如今魏国的先天宗师数量,也已经达到了三十七位之多。 虽依旧比不上梁国,但架不住魏国需要防守的地方少啊。 除去防守北方边境,和镇守国内的必要先天宗师,魏国依旧能动员二十位左右的先天,上到前线和梁国争锋。 而梁国除去三处边境和国内防守之外,其实差不多也就只能动员,这个数目的先天宗师参战。 所以这样一场规模浩大的边境战争,注定只是一个烂战。 两边打了数年,彼此死伤逾百万,依旧也未能分出胜负。 河南、南阳一线的战场,已经成了一个绞rou漩涡,魏梁两国不断的往那里投入兵马资源,慢慢消耗着自身的底蕴潜力,处在持续失血的状态当中。 而以上这些,还只是两国动用的参战兵马。 实际上,为了维持那规模达百余万的大军,两国各自还在后方动员了数量在两三倍的民夫,用以输送军粮物资,供应前方大军的消耗。 两国彼此都有五百万人的成年男丁,被用在了河南、南阳一线战争之上,成了纯消耗单位,无法从事生产。 如此庞大的战事,如此多不事生产的人口,地方上少了如此多的生产单位,对于两国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中梁国还好一点。 战场就在中州,距离它很近,输粮方便,供应后勤的压力较小。 而且足足八千万的人口,也足以令他维持住,五百万不事生产的军事单位。 可魏国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