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疯狂赵国 (第2/3页)
在,各国只要打国战,兵马就没有少于一百万的。 有这个基础在,他们想怎么宣传,都不怕被人揭穿。 也就只有正面碰上一下,称量过彼此底细,才能知晓对方水分到底有多大。 而此时,和赵人在这凉城,打了一个月了,每日估算着双方损失,黄林差不多也算出了对方实力如何了。 赵军的两百万人,应当是没有水分的。 两军打了一个月,赵国平均每天的死伤,都在八九千人左右。 这合算下来,一个月就是二十五六万人了。 而楚军这边,因为军中较多降卒的缘故,大军士气较低,那些降卒也不怎么愿意给楚国拼命。 所以上了战场后,要么就是在磨洋工,要么就寻找机会想要逃回赵国,甚至有不少当场反戈的。 种种因素下来,也就造成了哪怕赵国里面,有大量临时征召的民夫。 可楚军这边,每日死伤的人数,还是要比赵军高上那么一截。 一个月下来,楚军已经损失了,大概二十五万降卒,以及八万左右的本部兵马了。 总损失已经超过了三十万。 可以说,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死伤惨重。 唯一的区别,就是楚军死的是,不怎么让人心疼的降卒。 而赵军死的,则是他们本国人了。 彼此都损失二三十万人,这要是一方只有百万大军的话,几乎等于战损超过两三成。 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早就已经伤筋动骨,兵马不堪再战了。 楚军这边能够坚持,是因为有大量俘虏,填充消耗,本部主力死伤并不严重,所以没受太多影响。 而赵军可没这个便利。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对方真的有两百万了。 这样的话,死个二十五六万人,也只是相当于对方,差不多一成出头的兵力。 死伤一成人,对于一支大军来说,虽然也不少了。 可凡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各国兵马,往往都能接受三四成兵力的损失,最终才会坚持不住而溃败。 赵军虽然新兵和民夫居多,但如今各国武风彪悍,民间男女多习拳脚射术,本就有一定的基础。 再加上赵国的霸国心态,还有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再辅以一定的老兵作为底子,还真不能说对方实力就差了。 叠了这么多的状态,前面的赵军,能撑到两三成的死亡率,也并不稀奇。 不过这样一来,局势对于黄林来说,就有些不怎么妙了。 他如今虽然占据了凉城,但因为孤军深入的缘故,也仅仅是夺了这么一座大城而已。 在凉城周边,还没来得及建立起稳固防线,赵军就前后杀了过来。 白马、帝丘两边的赵军,几乎是接力一样,完成了对楚军的牵制。 自从抵达凉城后,黄林所部的兵马,就几乎无一日不战。 每天的战争,牵扯了太多的精力,令他根本没空去修建营垒,挖掘防线。 所以他手下,虽然有几十万大军,但除了一部分能躲在城内,可以凭借城防进行防守的兵马外。 剩下大部分兵马,都只能散在城外,靠着薄薄的一层营寨,和赵军进行对峙。 可像这种简单修建的营垒,基本提供不了什么有效的防护力。 这又不是那些修建了几月半年的防线,修建了高高的在寨强、甚至城墙,有着各种城防设施,营垒经过了缜密规划,打造的如同铜墙铁壁一般,难以攻破。 像这种防线,才是要用人命来填。 楚国正在攻打的白马防线,以及梁郡的大梁防线,就是此类。 像这类防线,哪怕是打一个小小的营垒,都要付出两三倍,乃至更多的性命,作为代价。 而凉城这边,楚军的大部分营垒,也就是修了一个矮矮的栅栏,挖了几条壕沟,做一点简单的预警而已。 这种小防护,赵人轻轻一跨,就能过去,根本起不到任何阻挡作用。 想靠这种简陋的营垒,防御赵国的进攻,显然是多想了。 也正是因此。 虽然自己这边有凉城作为据点,可这座重城再大,也无法容纳几十万楚军。 就和大梁只在城内安置三十万人,剩下四十万大军,分散到城外各处一样。 在凉城,黄林也只在城中,留了十五万人。 剩下调集而来的一百六十万兵马,这被他分享到了城外周边,乃至于凉城往后到瓦亭县一线,处于各个交通要点的城池之中。 近两百万兵马,是不可能聚集到一起,势必要分散出去的。 而这些分到城外的大军,没有防护,面对汹汹而来的赵军,自然做不到依城而守。 只能硬着头皮,拉开阵势,在战场上和他们硬干了。 而干了一个月,结果也很清楚了。 两军不分上下,或者说,赵军略微处于上风,楚军有些劣势。 不过这个劣势并不大,楚军的底子也很厚。 此时哪怕损失了三十三万兵马,但在凉城一线,楚军剩下的兵马,也还在一百四十万以上,足可和赵国继续消耗下去。 “只是这么一来,战争就成为了纯粹的人命互兑。原本我突袭凉城,所取得的战果,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黄林盘算着如今局势,不由皱眉。 虽然他捏住了赵国的命脉,可在这个命脉被自己掐断之前,赵国的反扑也不是那么好承受的。 帝丘那边赶来的两百万赵军,就不说了。 对方虽然人多势众,可自己在占了凉城后,也不断从后方调集兵马,赶来支援。 两边在这里,虽有些许差距,但总体上还是同一个等级的军力,不至于露出什么破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