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七十五章 茶香四溢 (第2/3页)
两宫接过看了看,也都是满脸笑容。 今年,大宋万事都好。 就是淮南的旱灾,让人头疼。 从三月开始,淮南开始连续不下雨,旱情迅速蔓延到大半个淮南路。 最要命的是——汴京的命脉汴河与大运河淮南段,都相继报告流量不足,漕船难行的事情。 这就要命了! 汴京城经过百年扩张,人口早就突破了一百万。 所以,汴京需要的粮食供应,也早就从国初的四百万石,一路攀升到了仁庙时的六百万石,以及如今的八百万石。 可想而知,一旦漕运受到影响,后果会有多么严重。 如今,旱情终于过去,漕运重新恢复正常。 对朝廷来说这是最好的消息!「还有什么事情吗?」赵煦问道。 石得一起身拜道:「大家,宋押班送回来了有关受灾州郡的评估 。」 说着,他也将一封奏疏,呈在手上。 冯景当即受命取来。 赵煦接过来一看,顿时就垂下头去,叹息一声,递给两宫:「太母、母后,宋用臣言,淮南路今岁受灾的州郡,恐怕只能有往年一半的产量了!」 两宫接过去,看了看,也都沉默起来。 她们对淮南的旱灾,记忆是很深刻的。 因为,从去年开始,这老天爷就又开始折腾了。 先是夏天,永兴军、陕西出现旱情,好不容易过去了,开封府又连续一个月不下雨。 最后,还是赵煦亲自出马,到景灵宫祈雨,这才终于让老天爷下了雨。 但,到了冬天,旱灾变成了洪水。 大名府告急! 只好派了宋用臣,去河北赈灾、清淤。 好不容易,撑了过去,过了一个安稳年,转过年来,正月永兴军再次大旱。 润二月,河南府报告旱情。 三月,淮南路大旱,而且这一次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三月到四月,淮南路滴雨未下。 直接让大运河的流量骤降,五月份好不容易下了点雨,以为旱情能够缓解。 结果,才好了半个月,又开始不下雨。 麦禾枯死运河流量持续下降。 在整个五月、六月,大运河的通航量只有去年的一半。 没办法,只能让宋用臣再次挂帅,率领一万禁军南下救灾。 主要任务就是保住大运河的通航! 如今,旱情总算是过去了。 但长达数月的旱情,直接废掉了淮南路多个州郡的农业生产。 根据宋用臣报告,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整个乡的庄稼绝收的惨状。 「太母、母后,此事怎么办?」赵煦问道。 两宫面面相觑。 她们没有处理这样的大规模灾害的善后经验。 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只能试探着道:「要不,明日请宰执元老们入宫商议,拿个主意?」 大宋的宰执、元老们,当然有丰富的灾害处理经验。 这都是练出来的。 只是,赵煦不想要他们的建议。 因为,赵煦闭着眼睛,都能猜到,这些宰执、元老会用什么办法? 首先,自然是招刺灾民中的青壮为厢军。 然后,再安排老弱,沿着大运河去两浙路或者京西路就食。 等明年开春后再返回原籍。 至于这过程中,多少农户破产,多少***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就不在宰执们的考虑范围内。 因为他们已经见惯了。 从景佑年间,黄河决口、改道以来。 大宋天灾频发,水旱接替而来。 两次回河,每次都造成了百万规模的流民群体。 而被大水淹死、冲走的军民官吏,也是百万为单位。 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 宰执们,也就不在乎了。 反正,只是数字而已。 慈不掌兵嘛! 甚至,对一些人来说,天灾还是一个捞政绩和敛财的机会。 旁的不提,每次天灾过后,大量农民破产,土地价格暴跌。 这都是赵官家们大肆兼并的好机会! 是的——你没有看错! 大宋最大的地主,压根就不是地主阶级。 而是官府,准确的说,是皇帝老子! 元丰六年,户部奏报,大宋天下州郡在册垦地总计七百二十余万顷,其中官田数量,三十二点二万顷,占总田亩数量的百分之四点三。 然而,这个数据并没有将朝廷拨给各地州学的学田、官员的职田以及拨给沿边弓箭手的屯田、太仆寺掌握的牧地包括在内。 若算上这些数据…… 官府手中的官田数量,肯定会突破五十万顷。 什么叫宫有制经济? 这就是! 所以,旧党的批评,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皇帝你都有这么多财产了,还要拼命往自己嘴里扒拉,吃相很难看的!要点脸好不好? 当然了,官田并非是属于皇帝个人所有。 其性质,也并非一成不变。 总的来说,大宋的官田政策,执行的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政策。 朝廷经常会大量抛售官田,将筹集的钱,用于工程建设、水利建设。 遇到灾情,自也是第一时间,大量低价入手土地。 甚至于,直接将逃荒的灾民的土地没收! 若赵煦没有在现代留过学,他也只会按照老办法来处理这个事情。 然而,他在现代留过学。 所以,他很清楚,按照老办法做的后果——整个淮南路的经济,都会重创。 没有十来年,无法恢复过来。 损失的赋税和失去的人口,更是不可估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