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33 吏部大挑,和勾栏选妹,依据是一样的 (第1/4页)
大批的漕船,在半天后抵达胥江码头。 将这些临时招募的苦力,一船船拉走。 跨越太湖,送到对岸的长兴县。 那边, 紧急搭建了十几排简陋的茅屋,接纳这些人。 取暖是不担心的, 矿上有的是煤,燃烧取暖。 屋子里,都暖烘烘的。 这些屋子墙壁密封极差,到处透风,反而不担心中了烟毒。 老矿工带着新人,下井。 每人一个双肩筐子,一双草鞋,一个竹帽,一把铁锹,一个火折子。 衣服是没有的,井下几乎没人穿。 能在矿井生存的,都是最强壮的汉子。 这是与阎王爷共舞的职业之一。 仅仅一天,就有2人累吐血了。 缺乏荤腥rou食,就是这样。 …… 矿区的负责人,王六叹了口气。 嘱咐伙房,给这些新人加点油水。 猪油渣炖白菜豆腐,里面飘着大肥rou片子。 大海碗,捞满了。 吃起来的感觉,太爽了。 苦力们虽然抱怨这活儿太累了,可是对于伙食还是很满意的。 寻常人家过年, 也不过如此的伙食了。 每天,少的人挣30文,多的能挣100文。 新井打的很成功, 地下厚厚的煤层,挖起来特别有成就感。 而且,为了安全,还有产量, 竖井下,再挖掘横巷道时,精心注意了角度。 6条横巷道,延伸向各个方向。 每挖掘一段,就立即加固。 矿工往往是两人一组,一人掘进,一人装筐。 过一会,再换人。 巷道里的照明,就靠着油灯。 这一次, 李郁下了本钱,全部用上了不易泼洒起火的封闭油灯。 而且不像以前,舍不得耗油,巷道昏暗。 照明条件改善了, 事故率就少多了。 …… 岸上堆积如山的煤块,再运到船上。 距离最近的河流,仅有200米。 别小看了这200米,很耗费人力畜力。 为了加快效率,西山铁厂加紧赶制了铁轨,和配套的小车。 才加快了转运速度。 码头, 还有一台吊车,也是新赶制的。 粗笨,简陋,功能也简单。 仅仅具有原地提升,和转动半圈的功能。 可以用畜力,也可以是人力。 总之,利用上了滑轮,和杠杆, 半机械,半人力,会是接下来很长时间的发展主流。 李郁没有在苏州府当地购买大米, 而是通过甄老爷,在湖州的米商处购买。 李家堡有运输船,正好锻炼水手。 一船船的大米,主要囤积在西山岛。 李家堡只存放了少数。 出于安全考虑,如果大雪封路, 李郁会在湖水结冰前,到西山暂避。 范京多次提醒自己: “目前的苏州府官场,对于咱们来说没有秘密。但是江宁府呢?紫禁城呢?” “如果清廷刻意保密调兵,很可能苏州府一无所知。” “概率虽不大,却不得不防。” 而李郁,也从善如流, 将账册,和文书,全部搬到西山岛。 …… “什么?漕帮要和官府对着干?”黄文运拿着口供不敢置信。 “对。搂草打兔子,没想到打到了一只狼。”李郁不露声色。 “咳咳,不是莫须有吧?” “千真万确。” 话音未落, 长洲县县丞匆匆赶来,开口就说: “府尊大人,望亭东北5里,数百漕帮弟子头扎白布,持械上岸。一路见人就打,逢铺子就砸。长洲县差役已前往弹压,怕是控制不了了。” 望亭镇, 乃是府城西北的一处镇子。 毗邻大运河,商业发达。 镇上说话最大声的,自然是士绅钱老爷。 他是乾隆25年的举人, 不过在仕途方面,属于失意者。 自费在京城盘旋数年,等待大挑,都失败了。 大挑, 乃是清廷为了安抚考不上进士的落榜生,特意推出的安抚制度。 连续三次落榜的举人,方有资格。 吏部会从中挑选一些人,授予九品,八品的偏远县官职。 例如主簿,教谕,典史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