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话事人_151 乾隆:如此好事,朕何尝不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51 乾隆:如此好事,朕何尝不允? (第4/4页)

慎又谨慎。

    巡抚衙门的眼线,一直在传回各种关于自己的消息。

    一切,都以军功为重。

    “来人。”

    “行吧,先试试水。”

    江南潮湿,修建火药库有很多讲究。

    此战,索伦人除了左翼长,全员挂彩,伤情轻重不等。

    “江南义民”的烫金牌匾,就挂在李家堡大门口。

    “咱大清最精锐的索伦兵,被咱们按在地上揍。嘿,这事迹,我能吹一辈子。”

    到时候,黄文运也好,朱也罢,也没法替自己转圜。

    有朱的厚爱,李郁行事倒是更方便了。

    福康安一直在耐心的等待,收集李郁不法证据。

    就连黄文运,都私下问过好几次,真有这么高的过路费?

    来送莲子银耳羹的老管家见他苦思冥想,询问缘由后,

    笑道:

    很显然,这是个聪明人,精力没用在正途。

    贾笑真一看,就肃然起敬。

    ……

    大清朝的商人渴望秩序,哪怕是黑一些,强势一些,只要是逻辑明确、透明的。

    将其中的100册,送到扬州府风月场销售。

    然后,又打了一架。

    甚至,他还贴心的建议,不能在商业上涉足太深,否则以后定有大祸。

    坊间都说,大清立国已过百年,却依旧保持了如此悍勇,

    运河的缉私船,听李郁的。

    巡抚衙门里,福康安第一次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对商贾而言,再烂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要好。”

    满城的规划图,就在他的案上,营区,仓库,甚至武库都标注的一清二楚。

    可一府三县的官吏,在李郁这拿固定好处的就超过6成。

    “知道,按大清律,流放宁古塔或者伊犁。”

    福康安甚至有些怀念,在军营的那些日子,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范京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悄悄说道:

    “我岳丈抓到了一个小贼,我猜爷你可能感兴趣。”

    满城外,围观的百姓们,骑着未竣工的城墙,幸灾乐祸。

    然后才在苏州府悄悄兜售,针对的目标群体是旗人。

    厘清了苏州段运河,李郁的目光就投向了太湖。

    “人现在在哪里?”

    否则,保不齐就会有主动认罪,将所有事件全部揽下的临时工,当堂证明李郁是清白的,完全不知情的。

    没有什么狗屁弯弯绕,也没有这么多碍手碍脚的束缚。

    区区2000旗人而已,只要战略得当,关门打狗就是了。

    他已经掌握了部分线索。

    若是有那个善心,再出钱修两座桥,留下善名。

    两人都忍不住笑了,东山团练和太湖协营区做了邻居,中间就隔着一座小山。

    “老奴在京城待了一辈子,太晓得这帮小子的德行了。只能捡现成的军功,满肚子坏水,打顺风仗他们无敌,稍一遇挫,立马脚板抹油。”

    码头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了2000人。

    以搬运工为主,另外还聚集了各类工种,从编织缆绳的,到修补漏处的,缝补风帆的,甚至是磨剪刀的。

    又想骂人,又想打人,然而都忍住了。

    以大局为重,不可丢了脸面。

    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

    福康安对自己磨刀霍霍,他都知情。

    这线条,这阴影,绝了。

    按照品级,拿银子。

    传出去丢人,让满城的汉官汉民笑话。

    除了满府的官绅庇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朝廷的嘉奖。

    若是要完全保密,除非征发旗人自己施工。

    他已经把赵二虎从长兴调了回来,

    ……

    都对此事感到不可思议。

    仅仅保留极少数股份即可。

    “你知道自己是什么罪吗?”

    “再有挑衅者,议罪流放伊犁。”

    在山顶,用千里镜就可以实时监控造船进度。

    在西山岛空出了几间屋子,秘密印刷。还购置了一批扬州产的纸。

    京旗的那帮人,天天叫嚣着,爷来这江南不是吃苦的,是来享受的。

    人人的脸上带着骄傲、矜持,单膝跪地,大呼:

    “恭迎都统大人。”

    这个坎儿,是永远过不去了。

    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商船一点抗议都没有,老实交钱。

    满城,更是如此。

    “与国同休”的青楼里,

    这帮爷甚至公开拿出来讨论,福尔康是不是傅恒的种。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