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64 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精通大清律的男人,李郁深知不能违背妇女意志 (第2/4页)
胡师爷充满智慧的眼睛,让李郁肃然起敬。 退后一步,拱手道: “岳丈大人教我。” “一家人不必客气,老夫先和你下一注如何?赌这支灶丁大军的前程?赌注嘛,就10两吧。” 李郁抽出佩剑,走到一棵树后,刷刷刻下字。 胡师爷接过剑,在另外一棵树上刻字。 李郁写的是“惨胜”,胡师爷写的是“兑子”。 谁猜的更准,很快就会揭晓了。 “岳丈大人,瞧瞧我李家军的火枪如何?” 随行的李小五,递过一杆燧发枪。 胡师爷仔细打量,询问数据后,给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军国利器。 “这样的燧发枪,你月产多少?完全自产吗?” “当前月产量,枪2500支,炮200门。只要原材料供应跟得上,所有部件都能自产。” 胡师爷非常震惊,感慨道: “贤婿,中原逐鹿,你可以的。” “你攒下的这份家底,比老夫预料的要强数倍。不简单呐。” 李小五自豪的抬起头: “义父之才,诸葛亮来了也不如。” 过了一会,走到另外一处山道,胡师爷才小声问道: “贤婿,你年纪轻轻的就做义父了?” “咳咳,义子大约有一二百个,义女没算在内。可有不妥?” 胡师爷摇摇头:“草创期,没什么妥不妥的,实用第一。” 这个话题很快就岔过了,俩人聊起了最关心的一件事。 仪征运河,到底何时能疏通? …… “钱峰启用了钦差印信,调动了江北12个县,5万多民夫。漕运总督把家都搬到仪征县城了。” “进展如何?” “我过江时看了一眼,已经筑起了临时大堤,阻挡江水倒灌,所有人都在忙着排涝。贤婿,你手够黑啊。” “却不知淤积程度如何?” “预计会很严重,河岸都塌了,河道只剩下个轮廓。哦对了,老夫为你抄写了5万多字的漕运密档,想必你会感兴趣的。” 李郁随手一翻,就惊喜无比。 其中就有一份仪征运河的历年清淤情况。 哪一年不清理,1000料以上大船就无法通过。 “若我是皇帝,就把漕运改成海运,省钱省事。” “嘿嘿,贤婿你大谬。不论谁坐金銮殿,都不敢废漕运。”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何止。文武百官会在金銮殿如丧考妣,集体反抗。” 翁婿开了个玩笑,接着话锋一转, 李郁突然问道:“如果民夫们从河道里挖出一尊石像,会怎么样?” “你说什么?你埋的?” 李郁忍住了骄傲,双手叉腰。 在湖风吹拂下,格外的英俊潇洒。 咱就是让谭沐光带着漕帮的人,在摧毁水闸之前,扔下了一尊800斤的弥勒佛石像而已。 弥勒佛的背后,又不小心刻了六个字而已。 河道里的石像会被淤泥掩埋,然后又被清淤的民夫发现~ 作为一个艺术生,要在社会上混,掌握一些谋生技能不是很正常吗。 打工是不可能的,没学历哇。 双手一摊,那就只能创业了。 …… 回到李家堡, 胡师爷见到了自己女儿,甚美,感慨便宜了李郁这小子。 “爹爹,评价一下您择的婿如何?” “唔,他的儒雅,连巅峰时期的老夫也要退避三舍。” “真的吗?” “怎么,爹爹的话都不信了?” “女儿错了,实际上女儿是想问,他的兵法韬略?” “野的很。” 胡灵儿傻了,这什么评价。 野?这算褒义词吗? 提标前营游击署参将,梁凤业表示不服。 先是隔河之战损失了100多号弟兄,和主力汇合后又是急促的行军。 提督南云升是员老将,发了狠要拿下这笔军功。 “军门,这股流贼邪性的很,标下总觉得这里面有古怪。” “哼,是人是鬼,围住就能真相大白了。” “抚台大人怎么也亲自来督战?” “嘘。” 此时,李大虎指挥的船队堪堪减慢了航速。 “前面那条河是?” “吴淞江。”引水的漕帮弟子立马答道。 李大虎展开地图,义父给他推荐了3处决战的位置。 “全速前进,拖死这帮官兵。” 坐船行军,比陆地行军舒服多了。 清军一路疲惫不堪,跑的叫苦不迭。 提标的3500兵丁,福康安又带来1000多号兵,还有地方上临时征募的乡兵1000多人。 这支高达近6000人的大军,早就是骂声一片。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