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节 高粱 (第2/2页)
来看我做活。不知是田婶透了风还是我那俩小师妹做的宣传。 最后一个扣子订好了。我迫不及待的穿上试试。哈!比mama做的还要好!心里高兴,脸上没敢带出来。我把裤子穿好,走到田婶的面前让田婶看。田婶也很满意。师傅高兴的要田婶多做几个好菜,让我晚饭时多喝点,庆祝一下。 我看看时间还早,就跟师傅师娘打了招呼,穿着我的新裤子、骑上师傅的自行车一口气跑到街里。我来到市里唯一的新华书店,这里外语的书籍有不少,也有一些是属于教材类型的书。买这种书的人几乎没有,现在只有我一个。 我选了一本英语自学教材,又买了一本英语语法手册。本想买一本英语字典,但是没有。也算是不虚此行了。我满意的回到师傅家。 在师傅家吃过晚饭后,我得意的回到厂里,身上穿着我刚改好的裤子。我拿着新买的书,直接跑到李学良和‘高粱’住的屋子。李学良不在,高粱仍在翻译他的‘黑剑’,那个修理半导体的还在继续修他的半导体。 我拿出新买的书给高粱看,高粱很满意,并当场打开那本自学教材,按照教材开始给我上课。 他先教我学习音标。他的观点是,音标是基础,只有学好音标才能学好英语。他教我练了一会儿音标后告诉我,以后还有一个任务是背单词,要天天背、随时随地的背。单词量的多少决定一个人的英语水平。 李学良回来了,他告诉我们天已经很晚了。我们全神贯注的学习,忘记了时间。明天还要上班,我赶紧回到自己的宿舍。 从那时起,我几乎天天到高粱那里去,向他请教,向他学习。高粱也总是客客气气的,十分热情,从没有表示出不耐烦。在我们长期的交往中,我们也成了好朋友,是那种单纯的、学习上的朋友。我们从没有在一起吃过饭,相互之间也没有送过礼物。但我们就是朋友,是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 人一熟了,就什么话都说了。一天,我问高粱:“你怎么叫这么个名字呢?你这高粱是哪个‘粱’字?” 高粱说:“就是高粱的‘粱’啊!怎么啦?” “你怎么会叫这么个名字呢?你姓高吗?你有兄弟吗?他们叫什么呢?” “有啊!”高粱回答我:“我哥的名字叫‘谷子’,我还有个弟弟,叫‘大豆’。” 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不像是在开玩笑。可我怎么也想不通,做父母的怎么会给自己的儿子起的名字都是庄稼呢?那他到底姓什么呢?当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高粱先是说姓高,再追问下去就笑而不答了,使人感觉有些高深莫测、讳莫如深。 高粱的桌上,总是堆着他写的翻译稿。有一天,他把那些稿纸整理起来装在一个大信封里。他告诉我,他要寄给他在北京的姑姑,由他的姑姑给他做校对。我偷眼看了一下那个大信封,收信人写的是‘胡XX’。这是他的亲姑姑吗?高粱到底是姓高还是姓胡? 一次在与李学良聊天时,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李学良说:“我们北京知青里有很多高干子弟,他们的许多资料都是假的,有的人连名字都是假的。高粱也是高干子弟,我是个小老百姓,跟他们不认识,说不上他是什么来历。”他还告诉我,他屋里那个修半导体的叫‘于上’,还有那个爱打篮球的叫‘夏利’,他们都是高干子弟。 李学良的话给了我启发。是啊,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有许多国家领导人,许多高干,特殊时期的时候他们也跟着造反了,还成立了“北京市西城区红卫兵联合行动指挥部”,简称“联动”嘛,当时传说他们都是高干啊!我怎么忘了呢。他们这些人现在也下乡了,为什么不可以是我身边的人呢?为什么不会是高粱、夏利、于上呢? 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向高粱问起过他的身世。上课时只说上课的事。高粱也很少问我的事情,似乎他对别人的事情都不感兴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