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_第九十章 栾红缨血溅宁国府(求追读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章 栾红缨血溅宁国府(求追读呀!) (第2/2页)

高挑的栾红缨,拿着布料上下比划着,似乎也有点儿纠结。

    毕竟,她的气质可是很独特的。

    见状,王承舟凑了上去,咳嗽一声,“于华同志,要不,还是我来画一个小样儿吧?”

    几人一愣,停下议论,看了过来。

    徐小芷诧异道:“王秀才,你来真的呀?”

    “哥,你别胡闹!”

    四丫嘟着嘴,还记恨着刚才的话呢。

    倒是于华,见他一脸认真,奇道:“王承舟同志,你真的会画小样儿?”

    王承舟点了点头,“确切地说,我会画样式。至于具体的数值,还需要你来裁定。”

    “那就很了不起了呀。”

    于华有点儿心动了,直接把纸笔递给了他,“好,你来试试。”

    “我真的有点儿好奇,咱们平日里穿的不都是一样的款式吗?”

    “你还能做出什么不一样的来?”

    见他来真的,徐小芷忽闪着大眼睛,不说话了。

    四丫抵着下巴,歪嘴道:

    “哥,提醒伱一下,咱只有十二尺的棉布,可没有什么绫罗绸缎。”

    “你要是想画出书本里描绘的衣服,还是省省吧。”

    “于华姐是来帮忙的,你别为难人家。”

    听着阴阳怪气的调子,王承舟不由得瞪了她一眼,懒得搭理她。

    而是提着笔,随手就画了起来。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就像中药一样,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衣着上的智慧。

    王承舟翻阅古籍的时候,可是见过不少优美的服饰,用料简单,线条流畅,仪态舒展。

    当然,那肯定不是从画本《金瓶梅》里看来的!

    明制汉服之中,就有一种圆领对襟短衫,裁剪简单,轻薄透气。

    风格与时下的衣着截然不同。

    袖子略长,盖住半个手面,可以很好地遮阳防晒;衣摆略短,腰线往上开出短岔,有利于清凉透风。

    对襟省去了衣扣,用丝绦系起。

    圆领简单,只是加厚缝了个边儿,露出整个脖颈。

    看起来简单自然,还有股飘逸之风。

    几个女同志围在身旁,随着他的笔画,眸子渐渐瞪大。

    脸上满是惊艳之色。

    即便是懵懂无知的栾红缨,也不由得一阵心动。

    “还能有这样的衣服?”

    于华彻底惊到了,双手拿起画纸,好一阵儿端详,“这……好像比制作衬衫还要省料子。”

    “何止是简单!”

    徐小芷俏脸儿绯红,激动得跃跃欲试,“这样的衣服,拿到城里,肯定能够大卖的。”

    “可惜……”

    “王秀才,没看出来,除了医术,你还懂得这个。”

    这丫头,本能的就想到了挣钱。

    其实,她说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两年之后,1980年,国内引进了第一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

    从而,引发了一场蛤蟆镜、喇叭裤的热潮。

    小商小贩借此发了一笔财,更是有不少成衣工厂,由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没办法,实在是百年浩荡,让很多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精神生活太过匮乏了。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不少年轻人从老祖宗的遗产里,翻出了民族服饰之美,掀起了一场经久不息的汉服热潮呢?

    扯得有点儿远了……

    几个女同志一下子来了兴致,再也没有一丝一毫轻视的意思了。

    见他停下来,急道:“下身的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