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我明明放在那里的,那么大一笔租赋,哪去了? (第2/2页)
会吸纳更多的南方人口。不然以吴县一个县,怎么可能迅速发展成人口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大县。 这种事情甚至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毕竟……后世苏州也是把湖州给抢了个七七八八。众所周知,湖州是没有湖的。哪怕太湖就在头顶上。 几人谈论完豪强部曲的处置,就自然开始了处置财产。 邹氏、钱氏两族叛逆,全族被斩尽杀绝,田产全部充为官田,钱谷纳入府库,没什么值得关注的。 倒是张纮忙的脚不沾地,这位乌程县长韩晏却在磨磨蹭蹭的跟在孙策身边,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孙策手握长刀,看着他没好气的道:“你有事就直,没事不用跟在我身后,那么多政务,不用处理吗?” 韩晏连忙开口:“就是不知道当不当讲。” 孙策虎目瞪了他一眼:“伱都开口了,你问我当不当讲!” 韩晏被这暴烈之气吓得全身一寒,连忙低头,坦承道:“就是关于侯国的事情。” “侯国?”这个问题终于引得孙策关注。 乌程县是孙氏封地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大汉一直以来秉持的列侯继承原则是“无子国除”,而且中兴以来,与此前也有一个极大的差别,就是极少实行推恩分封。 推恩令算是千古明谋了,赫赫威名在历代都有所流传。 而当下实行的很少,那就意味着事实上乌程侯的侯爵会只继承给孙坚的一位子嗣,通常而言就是嫡长子。 理论上是乌程侯这个显赫之位,并没有被废除,应该直接继承给孙策。 如果是太平之世,孙策直接就继承乌程侯爵位了,朝廷大鸿胪再派人过来宣示登记一下,明确这件事受朝廷认可,合理合法。 但由于如今正逢乱世,子被李傕扣留,百官被郭汜囚禁,他们内斗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派使节到江东正式册封孙策。
所以就导致,侯国存在,孙策袭爵也合理合法,但却就是还少一道朝廷册封承认的手续。 这种事,大汉遍地都是,本来也不值得一提。乱世之时,县县称王,郡郡称帝。兵强马壮的,称王称帝都不在话下,更何况区区一个列侯。要一位列侯没兵没粮,怎么都能糊弄过去。 可韩晏现在的问题在于,乌程县他被孙策打下来了! 那这就糊弄不了他了啊!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在于,这侯国承不承认乌程侯还事实存在?这都是屁话,孙郎麾下上万大军,兵强马壮,就驻守在乌程县境内,哪个句不承认试试? 那要是承认乌程侯事实上存在,那这些年糊弄过去,该给乌程侯的待遇可该怎么交待?还有未交付的租赋该怎么办? 孙策显然也立即想到了这个问题,问道:“侯国目前情况怎么样了?” 韩晏立即额头流汗,作为乌程县长,他当然是了解过县内列侯、豪族之家的情况。 他心的道:“君侯爵封县侯,食邑一千四百户,这些租户……多有流离。” 所谓的流离,当然就是被豪强们隐匿了! 孙策瞬间有有所了然,难怪这些家伙听自己兵入吴郡就跟火烧了屁股一样,火急火燎的起兵叛逆。不然等到孙策过来清查这一切的时候,他们还是免不了一死。 关于食邑情况,孙策年幼的时候还是了解过一些的。 孙策父亲孙坚虽然跟皇甫嵩一样都被封为大汉列侯,但在待遇上还是有非常大区别的。 毕竟皇甫嵩那是平定了席卷整个大汉,规模高达百万饶黄巾军,然后封的列侯。 孙坚是平定了长沙一个郡的区星之乱,然后检录前后战功,才封了县侯。 所以皇甫嵩被封为槐里侯,食邑共八千户,槐里一县户数不足八千,便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 而孙坚战功则食邑一千四百户,只食一县。 但哪怕一千四百户,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封邑,跟不享受封邑的关内侯有着壤之别! 这封邑可是直接划到了非常具体的户籍上,这一千四百户所缴纳的租赋全会拨给乌程侯府。如果一位乡侯要晋升县侯,那对应的整个户籍、名册都要随之更改。 这也是为什么曹魏爱给部下封万岁亭侯,因为这个地方就在洛阳,食邑能够获得的赋税非常之高。 想到这里,孙策也乐了。 没想到打下乌程县还有这个惊喜。 采邑一千四百户,这几年的税赋可不是一笔数字。 在孙策想着这个的时候,韩晏继续道:“还有侯府一直未立。” “侯府?” 见孙策不是很清楚,韩晏解释道:“在我光武中兴之前,列侯皆为县侯,只有封邑多少之分,而无高低之别。但自中兴以来,侯爵分为亭侯、乡侯及县侯,且权柄大幅削减。” “其中亭侯、乡侯皆食邑而不临民,享赋而不治事。” “但县侯则不同,县侯可以置侯国,与中兴之前列侯地位几近相等。而乡侯、亭侯不立国,只设置家臣。” 孙策讶然,在此之前他还真不知道县侯竟然还有这么一条特殊待遇。 所以韩晏的侯国,还真是只有县侯才能配有的称呼。 有这前提,臣属才会称呼县侯为君侯。 韩晏继续道:“侯府如今未立,且卫率、家丞、洗马、行热臣属亦一直未设,所以难免百姓不识君侯恩德,多有流散。” 这也不怪孙坚,他一直在外担任郡守,又参与讨伐董卓,哪有时间就国,在封地上建立侯府。 当然就算设置了侯府,也没办法直接管理百姓,按大汉制度,百姓赋税是由官府征收的,然后拨给侯府。 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理应拨给乌程侯府的,放在那里的,那么大一笔租赋……他哪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