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_第28章功曹选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功曹选士 (第1/2页)

    第128章功曹选士

    孙策等一行人出行,很快抵达句章县鸣鹤乡。

    数十名铁骑护卫下,众人缓缓走在山青水绿的江南大地上。

    这片土地,没有了兵戈战乱,风景真的是非常怡人,远山如黛,麦田青绿,还有一户一户的农夫携妻带子忙碌于田垄之间。

    看着这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放松下心情来。

    而蒋钦跟在孙策身边,问道:“将军您怎么这般悠闲?大量士人、长吏群情激愤,荒废政务,阻碍治理,您完全不担忧?”

    孙策笑着说道:“完全不用担忧。他们最大的失误就是这次对抗选错了时间,江东初定,人心思安,他们为了一个勾结山贼的豪右与我我为敌,荒废政务,你觉得百姓会如何看待他们?”

    “那是否会影响民生?”蒋钦担忧的问道。

    孙策依旧带着笑容,说道:“江东刚刚安定,再乱恐怕也不会比此前更乱。但这次对豪强、世族的打击,却是有利于长治久安。经过这次他们结党为乱,大失民心,下一次这些名豪就再难复聚百姓。”

    蒋钦只是气不过,说道:“这些名士动辄号召数百、上千人,影响地方,甚至以辞官威胁,不杀之早晚为祸患。”

    “别总是想着打打杀杀。如果杀戮能解决一切,那现在应该是董卓指掌朝政。你知道常人跟西凉匹夫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是什么?”蒋钦摸不着头脑。

    “常人有思想,而西凉匹夫只知道杀人,干什么事情都要杀人!收税,杀人。朝政,杀人。甚至,连征辟人才,还是要杀人!”

    “那不也挺好的?我看蔡中郎乐在其中。”蒋钦小声说道。

    蔡中郎也就是左中郎将蔡邕,是千古才女蔡文姬父亲,董卓征辟他,他不愿意应辟,于是董卓威胁杀他全族,他乃应辟。

    孙策笑着说道:“所以这说明一件事,只要你有一个人才选拔手段,哪怕再不堪,比蛮夷还要野蛮,也会有人应募,参与选拔。”

    “啊?”蒋钦的头脑显然是根本上孙策的跳跃速度了,他眼中的人才选拔机制,就只有推举贤人。

    从先王之治开始,诸夏就一直施行的是举贤之法,征辟贤人,治理国家。

    这一套大概推行了几千年。

    当然孙策也没想改变这个制度的想法,选贤举能是人类基因深处的本能了。

    就哪怕再过两千年,人类还没冲出银河系,那这套制度就一直能在人类文明社会之中普遍流传下去。

    这套制度的内核孙策不打算改变,但关于怎么定义贤能这个标准,孙策觉得却完全可以量化一下嘛。

    总不能一切都靠一张嘴吧?

    你盛宪觉得他张三、李四、王五是个人才,他就能当太守,刺史。

    那许昭还觉得他儿子、学生是王佐之才,是不是就能出任朝廷公卿?

    目前的察举制度下,还真就这么回事。

    比如朱治最近就觉得孙权这个小家伙比较孝顺,打算举这个十五岁的小屁孩当孝廉,然后去担任一地县令或者县长。

    这真不是开玩笑,如果不是孙策制止,今年的孝廉名单上就一定有孙权一个名额。

    可这个十五岁的小屁孩懂个屁的治理,让他担任县长,他自己逼着小吏帮他贪墨挪用府库里的财富,用以给自己玩耍、买玩具。

    这要是也能算贤才,孙策觉得自己脚上掉下来的脚皮也算是贤才。

    “别啊了。去找个人问问,虞翻家在何处。”

    虞翻父亲曾经担任大汉太守,他则曾担任会稽郡功曹,这是鸣鹤乡再显赫不过的家族。

    显赫到什么地步?

    这个乡就因为他而闻名敌国,魏国人都清楚,江东有位大贤虞翻,就住在鸣鹤乡里。

    魏文帝曹丕设宴庆贺的时候,宴席上一般都会为虞翻设置一处虚席,虚席以待这个典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席位摆在群臣之间,菜肴全上,但就是为虞翻空着。

    更甚至,陈寿写史书,都能记一笔虞翻居住在鸣鹤乡。

    好像除了诸葛亮,在没有谁有这个待遇。

    在当下,虞翻也是闻名于乡里。

    蒋钦去随便一打听,就有一个农夫热情的迎了上来,说道:“大人,您要去找虞师?我带您去虞师户前。”

    大人即大家豪右的意思。

    他看孙策身穿锦袍,富贵不凡,就以为孙策是一位江东豪杰。

    孙策也没有多解释,笑着说道:“那就麻烦老丈了。”

    “应该的,应该的。虞师于我等有大恩,能为其效劳,乃是我等之荣幸。”对方黢黑的面孔立即挤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说罢就走在前面为孙策带路。

    孙策好奇的问道:“你为何称其为虞师?”

    “因为其在乡里开设了学校,传授我等子弟学识,有弟子百余人,这还不配师者之称?”

    孙策笑了起来,感觉颇有意思,诸夏果然不愧是文风传承数千载的天选之族。

    跨越两千年历史长河,却依旧不改其传承之意。

    学校从先秦两汉,一直传到国家现代。

    不过这也的确跟中原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有关。

    汉末最著名的扬州刺史刘馥,刚刚立起合肥城恢复了一点点生机,还在屯田,就已经开始立学校,广教化。

    孙策军队还没打进江东,就开始教军中士卒文字,给将领讲解兵法。

    而虞翻这位大才,更是刚刚返回故乡就开始为设立学校,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

    在老丈的带领下,一行人很快便抵达了虞翻在城外的宅院。

    虞翻父亲早亡,族中只有老母,所以并没有修建坞堡,而是跟宗族一起生活在乡村的里中。

    当下百姓的流动性还是要弱一些,一个里两百户人家,如果不逢年过节,一个里当中,长年累月也看不见一个陌生人,都是自己同族的亲戚。

    如果忽然出现一个长着络腮胡子,挺着将军肚的家伙,还鬼鬼祟祟,不敢大大落落的与人交流。

    第二天亭长、县吏就得过来询问。

    而孙策一行人,人人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