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孙策府库 (第2/2页)
倒是他打下了南阳之后,人口可能大幅增多。 毕竟荆州这六百二十万人口,超过三分之一都在南阳呢。 曹cao尽夺南阳之后,将会使他治下的人口骤增到接近四百万人。 孙策必须拿下荆州,人口才能实现反超曹cao。他虽然屠杀成性,但中原数百年积存的底蕴,的确不是扬州一个州能比的。 接近一千五百万的人口,他就算屠杀掉一千多万人,都还能剩下三四百万。 想到这里,孙策有些理解,为什么曹cao、袁术这种诸侯自古都轻视小民了。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他们屠杀百万,亦不影响他们的作威作福。 从这个角度看,曹cao治下的人口可能还不止三四百万。他再怎么屠戮成性,屠杀的规模也没达到千万级的。屠杀数十万到百万人大概是他的真实情况。 更多的伤亡还是来自军队抄掠之后,百姓难以生存,才十室九空。 而曹cao在196年打下豫州之后,就开始了休养生息,这导致兖州、豫州后续的死伤有所减缓。 所以中原的人口可能未必在三四年内就减少了上千万。 再经过这两三年的修养,曹cao大举屯田,人口规模上尤有可能在江东之上。 毕竟如今战乱的时间还是相对较短的,从董卓之乱派兵劫掠颍川,到196年初,也就不到五年的时间。而从曹cao跟吕布争夺兖州开始算起更只有两年。 不过中原三州跟扬州的人口或许相差不大,但经济上差距就是天差地别了! 曹cao大举屯田,使得城市商品经济近乎断绝,所以他不得不以布帛为货币。 而江东百业俱兴,经济繁华,尤其工业产出规模庞大。 步骘继续说道:“除了田税,国家还征收有商税二十六万缗,市舶司征税十五万缗,户帖税两万五千缗。” 看得出来,江南的确是水网发达,行商主要靠的是商船往来。
市舶司征税额度都快有商税的一半了。 要知道这个商税可不止有市估、输估等交易税,还包括对市肆、商铺等经营场所的税收,按照其规模征税。 商税、市舶司和户税提供的税赋让一众文武都有些惊喜,甚至是喜出望外了。 毕竟这加起来也是四十四万缗,接近四亿五千万钱啊! 足抵以前吴郡这种一个大郡缴纳的国家正税!相当于几十万百姓耕田之所出。 周瑜说道:“商税之所,足以大为便利军容器械,实乃一大利也。” 孙策也颇感兴趣,问道:“这商税中建康城占几何?” 步骘立即答道:“建康城为江南繁华工商之中心,仅一城所纳商税便高达七万余缗。” 孙策笑着点头,说道:“已然规模可观。不过建康毕竟只是新建治所,以孤所见,尤有大量市肆商铺正在兴建之中,将来商税必然还会不断提升。” 现在不仅仅是建康城中的商肆还未建好,是整个建康城都还未建成,四周城墙都犹未建基,城内还源源不断的有富商豪强、世家大族搬迁过来。 以如今的建城规划而言,建康城周回四十余里,又取消了城内坊市,预期能容纳的人口是百万人,但现在城内人口也就十余万,还不到二十万之数。 待将来有朝一日,建康城人口增加到百万,或许仅一城之商税就高达上百万缗,比当下全境的商税还要多出数倍。 而等天下承平,四方豪杰、士人皆往建康城来求取功名,建康城人口或许会远超过百万。 建康城也不至于像洛阳城一样被规模锁死,到时候建康城就可以效仿大宋的东京梦华,将如今的建康城作为内城,向外扩张数十里再起一座外城! 而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建康城最不需要担忧的就是人口庞大以后,粮食供应不上。 那些定都北方的都市所面临的桎梏,比如粮食短缺、无法征收赋税、极其依赖江南漕运等等弊端,在建康城都不会遇到。 或许建康会成为第一个人口高达两百万以上的超级都会城市。 再加上常年人口百万以上的姑苏一带,这两地人口密集、工商发达、水网密集、航运便利,这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工业区啊。 苏州在后世那可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工业城市。一城的工业产值高达四万亿,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工业产值都高几十倍。 孙策把鄱阳、建康、无锡、吴县这一带连成一片,怕是仅仅工商上的优势就足以让北方绝望了。 毕竟这里从上游到下游,分别囊括了天下制瓷中心、天下冶铁中心以及天下的丝绸、造船中心。 而且这一切除了鄱阳的制瓷业孙策还在推动之外,其他几项都已经初见规模,开始源源不断的产出大量财富。 三司使负责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各种官营机构,步骘继续说道:“官府掌控的锦署、织造署、盐田、铁官等有司,亦盈利三十余万缗,并积储盐两百余万石,布帛三百余万匹。” 有这么多财富,孙策可谓是雄心壮志,问道:“如今府库里共有多少钱粮布帛?” 步骘回道:“如今秦淮仓的六百万石存粮已经满仓,城北的含嘉仓上千万石的仓窖亦已填满三分之一。各地义仓、常平仓存粮合计约三百余万石。” “建康府库中有黄金六万余斤,钱一百九十万缗,绢帛绫锦等三百余万匹,海盐等各盐场有储言两百余万石。” 听完这个确切的数字,所有人都意气风发,十一郡一百一十九县的财富梳理完,江东的休养生息可谓是初见成效! 这府库积实就足以支撑江东发起一场规模可观的战事,而完全不会影响民生。 孙策说道:“曹cao自击破徐州,休整多日,士卒已经疲困尽去,养精蓄锐,军容转盛,攻入了南阳。如今已是我等取江夏之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