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三雄相争 (第1/2页)
第241章三雄相争 由于文聘的献城而降,江陵终于变成了孤城一座,赶在入夏前的最后一个月,孙策亲率大军主力进围了江陵。 加上夷道城的降军,如今孙策围城的主力也已经高达接近三万人。 不过对守军的优势还是不大,江陵城作为荆州的军事重镇,刘表数次加固修筑,城防十分坚固,又有上万守军,孙策想以三万之众猝拔之亦非易事。 三月大军围城,开始治攻城器械,垒土山沟堑。 荆州的降军,就是做这种事情的最合适人选。 但攻城还未开始,孙策营中却迎来了一位意外之客! 来自冀州的使者荀谌带着三百余匹战马,前来拜见孙策。 见到孙策之后,荀谌立即恭拜,说道:“拜见孙将军。谌仅代大将军领冀州牧、督冀、幽、青、并四州军事、邺侯向将军即问近祺。” 孙策笑着说道:“孤安。对大将军,孤亦久仰大名,时深景慕。望荀君返回冀州之后,代孤专此布达,即请日安。” 双方用语皆很是客气,没办法,孙策毕竟是亲自诛杀了袁绍的兄弟袁术。 不过想来,袁绍应该不会有心怀多少芥蒂吧? 他们兄弟两人自幼就一直不太对付,袁术自以为嫡出,每天都骂袁绍这个婢女所生的庶子。 理论上,袁绍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 在这个嫡庶有别的年代,一介庶子只能沦为他人的部署从事,根本没可能跟袁术争锋。 甚至都不配跟曹cao、袁术这些公族子弟同行游学,正常情况下,袁术跟曹cao在前面喝酒、打猎,袁绍就只能在一旁站着或者当随从、护卫。 但袁绍也是一个有天命的人,变故就发生在他的伯父袁成一直无子,于是袁绍这个庶出的婢女之子,就被过继给了袁成。 袁成和袁绍父亲袁逢虽说都是嫡系兄弟,可毕竟袁成才是袁氏的嫡长子,长房一脉。 所以袁绍被过继给了袁成,才摆脱了庶子身份,成为袁氏嫡系后人。他跟袁术的关系,从嫡庶兄弟变成了堂兄弟。 也就是孙贲跟孙策的关系。 袁绍的这一生,可谓真的是逆天改命了。 从一个卑贱如下人的庶子,逆袭成了汝南袁氏的嫡长子,又折节下士,名动海内,成为袁氏的后起之秀。一手推动着何进诛杀了宦官,又召集天下义兵,讨伐董卓,成为天下联军的盟主。 到如今雄据河北,士马强盛,位极人臣,成为汉室之大将军。 如果他最终据有天下,那也是如光武帝一般气运加身之人啊。 更关键的是,袁绍有如此气运,本身亦能力不俗,其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柴毂,填接街陌。 既得海内名士所归附,其人用兵又状若神鬼,实乃天下之雄杰也。 前期的汉末之争,几乎就是袁绍、袁术两位兄弟的争霸。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袁氏兄弟为名。 结果袁术在巅峰之时,狂妄自大,冒然称帝,瞬间自爆,黯然退场。 如今正剩下了袁绍,其人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遂能以弱胜强,摧破公孙瓒所率幽燕之众,尽得河北之地。 孙策年前就曾派使者和商队前往冀州联络这位当世实力和名望皆是最强的诸侯。 如今过了一年,他终于有了回复,派出了使者。 而作为冀州的使者,荀谌可谓是意气风发,其气吞天下之精神,并不弱于江东的任何文武。 应该说如今天下最强的三位诸侯,袁绍、曹cao、孙策麾下,皆是志气奋发。 这三位诸侯起初都并非有多少优势,相反都是经历了血战,才最终以弱胜强,开疆拓土,最终雄踞一方。 在彼此正面摧破之前,每一方都皆以为己等将战无不胜,横扫天下。 如今三方各有优势,袁绍鹰扬河朔,无后患之忧,士马强盛,兵多将广。 曹cao雄据中原,休养生息日久,占有腹心之地,屯田练兵,潜力无穷。 而孙策则坐断东南,兵精将猛,人才济济,又经济繁华,装备精良,器械精好。 谁能最终横四海六合八荒,称雄于天下,属实是难以断言啊。 不过这场龙虎之争,孙策毫无畏惧,甚至意气振奋。正是这种棋逢对手的战事,大败敌军之后,才更显英雄豪气啊。 像光武帝刘秀那样横扫敌军,虽然能力卓越,但在后世却也难以留下什么精彩篇章啊。 而荀谌也是惊叹于吴侯的英雄气度,简直是气吞万里如虎。 从他走进江东军的大营,就感觉眼前气象为之一新,红袍玄甲的士卒无不精神焕发,剽悍雄烈,朱旗飘扬,更是气象蓬勃。 这军营之内,军阵戎装,皆肃然齐整,一看便是精锐之旅,虎狼之师啊。 所以在见礼之后,荀谌说道:“大将军在河北,士马强盛,闻孙将军雄据东南,欲与河北通好为善,特令我携战马三百余匹以赠将军,而通诸侯之好。” 三百多匹战马,对袁绍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但与江东通好这件事,却是整个袁营谋士们一致的态度。 不要小瞧袁营这些谋士,虽然他们分不同的派系,对战事各有见解。 可在一些大的战略上,他们绝对不会犯一些低级的谋略错误,不然根本无法在袁营立足。 要知道袁绍能从一郡太守,而终有整个河北,那也是雄才大略。 从袁绍以下,所有袁营谋士,都是相同的主张,宜采取秦国之略,远交近攻,终定天下。 只不过秦国以函谷为关,河北则以大河为险。 待河北扫灭曹cao之后,则江南孙策一小儿,可即日而灭也。 因而在听说曹cao、孙策联姻之后,河北谋士的态度都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