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孙策的诸侯强势 (第2/2页)
激战,城内徐琨也很难驰援主力,共击曹军。 如果曹cao能够被指为曹贼,那己等吊民伐罪,诛暴救乱,是为义兵,必能所向无敌。 虽然是曹cao跟孙策在交战,可是损失最惨的可是他汉天子啊。如今依旧向天子输赋朝贡的诸侯就剩下孙策、曹cao、袁绍等寥寥几位诸侯了。 战事进入九月,孙策这里都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况且孙策也未必愿意做他大汉的冠军侯,同样是统兵的将领,自己可以是贾复,那更可以是赵匡胤。 最差最差也不过是个南北朝的局面。 往日里自襄阳、江汉北上的朝贡队伍,如今再无法通过襄阳一带。 周章虽然是个莽夫,可前去负责攻伐徐州的中郎将魏延可是个大将之才。他亲自坐镇在下相城下,指挥数万义师修筑工事,挖沟堑,堆土山,筑壁垒。 天子也完全不指望他们能对朝廷有多少臣服纳贡之意,只望这些藩镇能安分守疆,不要发起叛乱即可,祸乱朝廷即可。 事实上朝廷真正的贡赋来源只有曹cao、孙策两人。 所以曹cao、孙策一打起来,关西的朝廷反而成了遭受重创最惨的。 当然,在曹cao那边的使节可能双方的地位就完全反过来了。毕竟论军功赫赫,论骁勇善战,曹cao和孙策都的的确确是当世之冠,将谁比之冠军侯都算合适。 只是要解陈登之围,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几乎是遥不可及了。 “将军被羽先登,勇猛雄壮,尤胜贾复。曹将军高识御众,才比萧何。正宜戮力同心,匡扶汉室。” 闻言孙策不禁一笑,他赵彦倒是好比喻。 可是一个宗室里的人杰,又如何能比得上孙策从整个南方天下所选拔的英豪? 不论从哪个方面看,曹纯的统帅、能力、豪勇等都比不上魏延。甚至是部队规模、三军战意魏延麾下都更占优势。 于是天子遣使节至淮南和解关东,使两相罢兵。
而寇恂则只受封万户侯,用以比之曹cao,则未必合其宜。此番则有抬高孙策之意,表示曹cao远不能与孙策相比。 但如今天下大乱,大将军、大司马、重号将军、县侯都纷纷封赏给诸侯,袁绍、曹cao、孙策三家麾下,更是上表表奏了大量将军,朝廷也捏着鼻子认了,发下印绶诏书。各个中郎将更是罗列各方,仅是孙策麾下的中郎将就有十余人,太守近二十位。 以这两人类比,也是殷含着天子和朝廷的期望。 更关键的是,来援的曹军主力,曹纯所统帅的五千步骑,被魏延数次击退。这位江东中郎将,数次统领精兵锐卒三千,与曹纯逆战,每摧其锋! 曹纯也算是曹cao宗室里面,颇有干才的大将了。 江东的右路军,更是将陈登所在的下相给四面合围,陈登插翅难飞! 包括下蔡城下,曹仁统帅的上万步骑也修了严密的工事,沟堑三重将徐盛围得水泄不通。 尤其曹cao势力跨州连郡,左起荆襄右至淮河,跨四州之地而尽有中原腹地。他一与江东交恶,江东从各个方向的输赋都被阻隔。 不过这一切,对江东也是一样,江东的左路军周瑜已经统帅大军在淮河南岸,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渡河突袭曹仁,把淮河天堑用的出神入化。 天使赵彦持节而至后,便对孙策说道:“将军,昔贾复、寇恂争相危害,世祖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遂解分争,同舆而出。衅难既释,时人美之。” 贾复即大汉的第二位冠军侯,云台二十八将第三名,受封六县之地。以其比之孙策,可谓的确是美誉了。而且冠军侯在诸夏一直有其无与伦比的地位,凡公卿将校,能受封冠军侯者,无不是军功赫赫,威震千古的忠贞名将。 而朝廷之所以如此,显然也是迫不得已。 对汉天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稳住诸侯,以维持汉室为天下共主的共识。 如果天子选择站队曹cao,指袁绍和孙策为乱臣贼子,那孙策也不是太在意。就当为取汉室代之早作舆论准备了。 凡能征善战之名将,每到一处,必然营垒沟堑等工事修的都极其严整。 到时候曹cao势力内部必将动乱,很多太守、臣子都是以汉臣自居,若曹cao被指为国贼,大军讨之,必有大量文武望风归降。 朝廷也忌惮一旦封赏了士燮为交州刺史,会引得孙策不快,断绝输赋,交南再起兵戈。 只是这其中,袁绍有四州数十万之众,已然骄心转盛,贡御稀简。 攻打一个人心不安的势力和攻打一个铁板一块的势力,难度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 陈登想只用一把火就吓得攻城的数万军队不战而溃,根本毫无可能。 当然,朝廷不仅仅是对孙策如此。对袁绍、曹cao亦是如此,从袁绍任命了四州刺史之后,朝廷就再没有任命过任何一位河北的刺史。 希望这两名诸侯能像寇恂、贾复一样作天子麾下的统兵大将,辅佐天子再次中兴汉室。 天子封赏士燮为绥南中郎将、领交趾太守、督交州七郡,就是极为重视孙策的态度。甚至朝廷都没法给士燮一个交州刺史之职。 在赵彦说完之后,孙策毫不客气的断然拒绝,说道:“曹cao残暴不仁、恃众凭强,寇掠淮南,犯我疆界,屠我城邑,杀我子民。孤诛暴救乱,振臂一呼,三军同声,正欲与曹cao决胜于疆场,诛国贼于淮南,焉能罢兵?” “况且他曹cao利我淮南土地货宝,妄自兴兵。其兴兵之际,未见朝廷劝阻。其攻城掠寨之时,未见天子解之。其杀我子民,屠戮百姓,更是未见汉室宣恩。” “既然朝廷不能制其残暴,孤当亲率三军,复我血仇,吊民罚罪!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大义犹在,公道犹存!孤誓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